明天是阴历十月初一。
百度百科中说:寒衣节又称“祭祖节”“十月朝”“冥阴节”“秋祭”“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东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
北宋时期,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京城开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送寒衣是十分重视。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我们这儿的习俗沿袭了北宋风俗之一:烧衣。去世三年的十月一当天上坟,未过三年的十月一头天上坟。现在上坟,很多人不再送寒衣,改送鲜花了,希望亲人在温暖如春的鲜花世界里,不再感到寒冷。
今天早上,和老公驱车去给父亲扫墓。想着被坟圈吞噬的父亲,心中莫名的伤感。坟周围的麦地,刚浇过水没几天,一脚踩下去粘了满脚泥,我和父亲抱怨着。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惧怕那些“坟头”了,也逐渐接受父亲离开的现实。
美国作家娜塔莉·巴比特在小说《不老泉》中说:生命就像一个大转轮,死亡也是这轮子上的一部分,紧接着的是新生。能享受生命的轮回,是上帝的赐福。
父亲从此摆脱疾病折磨,踏进生命的轮回,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我们的教育中,“死亡教育”是缺失的,人们害怕死亡,而“死亡”每天都在上演。当亲人离我们而去的那一刻,我们内心所包裹的恐惧一下子迸发了出来,无法回避更难以接受。沉浸在痛苦中,需要经过时间的安抚,才能逐渐走出死亡的阴影。
父亲去世后,因伤心过度,我的心脏出了点问题。
我从来没有想到“死神”会眷顾我的家人,也从来没有思考过关于“死亡教育”。
如果我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我理解庄子的“鼓盆而歌”,我就不会对“死亡”过敏,谈“死”色变了。
有生之年,唯愿你我学会念诵这样一句话:我来尘世,不为永生,不为苟活。既然回不到昨天,明天的我们又将比今天老了一些,那就让我们珍惜现在,宴飨此刻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