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有关幸福的迷思
迷思之一:幸福是人之常态
在成年人中,约有1/10的人会有自杀考虑,1/5的人会饱受抑郁之苦。数据表明,每个人在一生中某一阶段罹患上精神障碍的概率平均高达30%。
根据这些统计数据,我们清晰地发现:其实幸福并非常态,不幸倒是更为司空见惯。可是,更加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坚信:除自己之外,所有人都幸福无比!
迷思之二:不幸福就是缺陷
西方社会普遍认为“不幸福就是缺陷”,即人类的精神痛苦并不正常,是一种弱点或病态,是心理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出错或缺损的结果。
本书建议,健康人类的正常思维过程也会自然导致心理痛苦。我们可以寻求帮助去更好地适应现实,令生活发生显著且积极的转变。
迷思之三:为了生活更美好,必须祛除消极情绪
社会文化很彻底地强制人们去追求幸福。浸淫在这个氛围中,我们通常被要求去做的就是对抗和祛除消极情绪,然后以积极情绪取而代之。这个逻辑听起来真美好,貌似也有作用。毕竟,又有谁愿意沉浸在糟糕的感觉中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我们是在做生命中真正重视的那些事,自然就会带来五味杂陈之感,喜悦和不快总是结伴而来。
迷思之四:我们应该能够控制想法和情绪
人类对于自身想法和情绪能够加以控制的程度远远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么高。我们发现,即使这些消极情绪消失,很快会故态复萌,进入来来去去的无限循环。我们很可能也像这个星球上数以亿计的同类一样,不断在用“好”感觉替代“坏”感觉,为此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不是特别强烈的消极情绪,我们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搞定。但随着消极情绪越来越强烈,我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也在逐渐下降。
所以应该怎么做?本书正是指导大家如何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