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
讲道义和谋私利,这两样东西一般人都有。即使是尧舜也不能消除百姓谋求私利的欲望,但能够使百姓的利欲不至于战胜内心对道义的追求。即使桀纣也不能让百姓抛弃对道义的追求,但是能够让百姓的这种追求败在利欲的面前。
所以,社会上道义胜过私利就是治世,私利胜过道义就是乱世。
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通貨財。有國之君不息牛羊,錯質之臣不息雞豚,冢卿不脩幣,大夫不為場園,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樂分施而恥積藏;然故民不困財,貧窶者有所竄其手。
君主看重道义,社会的道义就会战胜利欲;君主看重私利,社会的利欲就会战胜道义。所以,天子不应该言必称一己财币的多少,诸侯不应该言必称一己利害,大夫不应该言必称一己得失,士不应该言必称经商之道。
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殖牛羊,献身国家的臣子不养殖鸡豚,上卿不钻营钱财,大夫不划地种植,士及以上的官员都羞于逐一己之利,不与百姓争抢财产,而是以广施财物为乐,以囤积私藏为耻,那么,百姓就不会因为钱财而陷入困境,那些原来因贫穷而无礼的人也知道如何行事了。
上好義,則民闇飾矣!上好富,則民死利矣!二者治亂之衢也。民語曰:「欲富乎?忍恥矣!傾絕矣!絕故舊矣!與義分背矣!」上好富,則人民之行如此,安得不亂!
君主好义,则百姓私下也会端正自己的言行;君主爱好财富,则百姓为了私利可以不顾性命。君主好义还是好利是治和乱的分水岭。
民间俗话说:“想发财吗?不顾廉耻吧!为所欲为吧!抛弃故旧吧!背信弃义吧!”君主爱好财富,那么百姓的行为就会这样,国家怎么能不乱呢?
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
五帝时期还没有诰(君王发布的文告)和誓(誓约),三王时期还没有盟约;春秋五霸时期还没有诸侯王互相交换王子作为人质的事情。
荀子的意思,诰誓、盟约和交质都是道义不同程度丧失的产物,从五帝到三王到春秋,可谓世风日下,再看看混乱的战国吧!哪里还有道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面如果贪污腐化,权力寻租,那么必然社会风气败坏;上面如果牢记初心,不忘使命,那么下面必然崇尚正义,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