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两茎灯草》这个片段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法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主要抓住他的动作、神态来体会,课堂上通过想象说话,来揣摩严监生当时的心理活动。同时我还摘录了《儒林外史》中的部分章节让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到严监生,作为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却因点了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从而使他的吝啬鬼形象更深入人心。
阅读教学我们不能只仅仅停留在课内,应该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既是对课文的延伸,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理解会更加丰满。所以教学完这篇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最后我告诉同学们,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诞生二百多年了,这200多年当中有很多人研究他,有人说他是可笑的,有人说他是可怜的,也有人说他是可悲的,但还有人说他身上还有一些优点。那么严监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给同学们留下一个疑问,同学们想知道吗?欲知详情,请阅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节课从整体来看,环节齐全,能抓住重点语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做到课内外衔接。但课内外的衔接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应过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考查一下,使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更有实效性,我想这也是我今后在阅读教学上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
另外本课的教学不足之处还有:1、为了让增加课堂趣味性,我想起班上有几个胆大的孩子不怯场,于是策划了一个环节,让他们演一演临死前的严监生。虽然演得很精彩,但课堂时间仅仅半个小时,导致“小练笔”没有进行,而本单元又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和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所以要去掉演的环节,添上练写,一课一得足矣。
2、为了保持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兴趣和新鲜感,以及展示课更加真实,我提前布置的预习作业只是让学生熟读了课文,自主解决了生字词。因此,教学“见心”环节中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严监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举手人数不多。这个时候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在组间谈自己的想法,我巡视期间,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一些精彩的回答,我可以竖个大拇指,再对他悄悄地耳语:“你的发言很精彩,等会儿在班上说说,好吗?”同学们一般会点头举手的。这样鼓励3-4个学生,举手就多起来了。
这次课上出现的问题焦点,无疑给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前不仅要认真备课,还要备学生,预设学生可能在哪个问题上会有疑点。由此,我更加意识到备学生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备课时,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就能更好地预设出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势利导,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