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是乡味。临近年关,对乡味的惦念忽然涌上心头……
要说家乡味道的“名片”,“颜集朝牌”定会榜上有名。赫赫有名的“颜集朝牌”来自大美人虞姬的故乡,因其形状似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持的朝圣的牌子而得名。制作时讲究刀工火候,五味调和,绝非“面”上功夫。
将面团放置在光滑的金属板上,碾成方形的薄片,抹上素油和芝麻,做饼的师傅像是打太极般,“仰掌前推,勾手后贴,从左向右,左右开弓”,双手不断地将面团拉扯大,轻轻沾水后,灵巧地将“朝牌”“吸”在手上,然后迅速一巴掌“啪”地将它贴在滚烫的炉壁上。“朝牌”经过高温的烘烤,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不一会儿就烤出金黄的色调。师傅用超大的火钳将它们取出来,出炉的“朝牌”热乎乎地冒着热气,另一边,滚了的油条也在油锅里漂浮了上来。外酥里绵的“朝牌”搭配上香脆的油条,咬下去,一口一个酥脆。
回想起儿时的冬天,家人常常升起小火炉,将馒头切成片,搭上一把火钳烤着吃。大家挨在一起,伸长了手放在火炉边取个暖,看见馒头快烤焦了,赶紧将它翻个边。生活的恣意不过是眼下小火炉熊熊燃烧的柴火声。火炉燃烧着,照得我们满脸通红。
都说高手在民间,家门口摊煎饼的孙大娘,已经风雨无阻地摆摊整整三十年了,她摊饼的技艺那叫一个行云流水,每天排队的人络绎不绝。“小军啊,前面还要等五份,你看看要不要等啊?!”我们舍不得走,只好眼巴巴地等着。
只见孙大娘将提前醒发好的面粉搅拌均匀成面糊,问我们吃“白”(小麦)的还是吃“杂”(玉米)的?待煎饼锅高温烧热后,孙大娘便快速舀上一勺面粉,用特制的竹批子将它摊匀,将我们选好的酸菜、香菜、韭菜碎等蔬菜搅拌,孙大娘边摊边问我们有没有带鸡蛋?我们拿出“排排队”的鸡蛋,孙大娘用竹批子往鸡蛋上轻轻一敲,金黄的蛋液瞬间散开。这让我忽然想起了童年的一件糗事。有次我拿了个鸡蛋去摊煎饼,不巧那天孙大娘的锅炉坏了,我担心上课迟到,便傻不拉叽地将鸡蛋揣进口袋里走了。刚走到教室门口,听见有人嚷嚷着“迟到了迟到了”,我还没来得及反应,班里的胖妞忽然从背后用力地挤推了我一下,我一看口袋,坏了,早已“鸡飞蛋打”了,心似乎也和鸡蛋一同碎了。
儿时记忆的车轮飞速向前,每每回忆起来总让人忍俊不禁,弥足珍贵又回味无穷。
街边摊上还有特色的民间小吃“蒸糕”。家乡有重阳节吃米糕的习俗,“吃了重阳糕,万事都登高”。每逢重阳节,天空刚泛着淡蓝色的晨光,大家都早早地去排队买米糕。
摊老板往木质模具里倒上糯米,铺均匀后盖上木盖,放在尖长嘴的铁皮炉子上,当炉子冒着热气时,做糕点的师傅将它用劲一拍,糯叽叽、热乎乎的米糕就出锅了。蒸糕冒着热气还有些烫手,米香也随之扩散开来。重阳节那天米糕摊上都会送竹制的带有图画的纸旗,寓意吉祥安康。孩子们买了米糕,高高举着“小旗子”,争先恐后地比着谁收集的旗帜多,谁手里的图案更鲜活。跟商家多讨要到一只的“幸运儿”,总是得意洋洋地“显摆”着,引来大家羡慕的眼神。小伙伴偶尔也会因旗帜起了纷争,弟弟撅起嘴来说想要我手里的“飞龙在天”,我故意伸长了手,让他怎么跳都够不着。
那时的美食里,藏着时光再也回不去的印记。在一个又一个糕点中,我们踏过了时间。
人间至味是清欢,最美不过烟火气。在家乡,大家都喜欢喝上一碗清淡利口的稀饭,稀饭的种类也五花八门,有“玉米面”“杂粮面”,如果有人问,“主食喝点什么?要不五粮液吧?!”千万不要害怕,那可不是指酒,指的还是稀饭。
小时候我们每次去外婆家,外婆都会用石头磨,将黄豆、花生、小麦等掺杂在一起放进磨盘里,扶着木柄转着圈将它一点点磨碎,俗称“拐磨”。我们边拐磨边唱着家乡的歌谣:拐磨拐,请舅奶,舅奶没在家,请小丫,小丫做桌子,一跌叠个屁廓子。拐好磨后,在沸腾的锅里倒入“面糊”,搅拌均匀,文火慢炖,美其名曰“五粮液”的杂粮稀饭就香喷喷地出锅啦。我们总是痛快地喝上几大碗,通体舒坦,心满意足。
想起了外婆给我盛稀饭时,总喜欢摸摸我的头,用慈爱的眼神看着我说:“等我们小军长大了,外婆就享福喽!”
记忆里的味道芳香淳朴,今天的风里,都是思念。
琳琅满目的美食中,我一直对“炸花干”情有独钟。以前上学的时候我们很馋这一口,每次路过油炸摊子,隔得老远总能被那种香气吸引过来。
“炸花干”指的是油炸的兰花干,虽说下锅只要油炸“10秒钟”,但却非常考验老板的功力。要来回翻面,时间长了会变硬,上面炸出很多气泡,那说明油炸得刚刚好,膨发了。放学后,我们“吃炸疯云”团几乎要把油炸摊给包围了,拿着盘子叽叽喳喳地地喊“阿姨,我要这个!”“阿姨,是我先来的,我要那个!”,菜品在油锅里滋滋作响,我们不禁两眼放光,软软乎乎的大饼加上裹满酱料的花干,让你撸起来分分钟停不下来。
以前老妈看我们眼馋,总喜欢买回家自己做。老妈买了一大堆菜,开始“忙活”开了。我们也“跃跃欲试”将各种食材乱串一通,趁她不注意统统将它们扔进油锅里,看着它们在油锅里咕噜咕噜“翻腾”,别提有多兴奋了。等到酥酥脆脆的炸串出锅,刷上老妈特制的“配方”,嘴里虽然嫌弃着和外面口味不同,但还是狠狠地将蘸料刷上一层又一层。吃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连连感叹“好吃或咋”!(美味无比的意思)
“月是故乡明,味是家乡浓”,家乡最具特色的菜肴当属“小鱼锅贴”了,这是一道我们过年的必备菜肴,也是我的最爱。新鲜的鲫鱼,撒上面粉后搅拌均匀,放进特色的土灶锅内,把裹好面粉的鲫鱼下锅煎一下,煎至金黄后,将面糊揉成稠稠黏黏的贴在锅边,用铲刀将它摊平,这也叫作“锅塌”。加入调料后盖盖焖煮,柴火原汁原味烧出来的最香。不一会儿,揭开锅盖,面饼沾着鱼鲜,鱼儿带着饼香的锅贴便惊艳出锅啦,一家人围坐在大灶台旁,将一圈热气腾腾的小鱼锅贴吃光光,然后心满意足地抹去嘴边最后一口汤汁。
当屋檐下挂满香肠,置办年货的大婶屯上好几大袋糖时,年便将近了。穿梭在忙碌的大街小巷和热气腾腾的美食之间,是一年最幸福的时刻。老妈总是提前半个月就开始“规划”了,什么老爸最爱吃的糖猪肉,软兜长鱼,马厂小豆饼等,光是看到一大串的菜单就让我们垂涎三尺了。大年初一,此时的饺子已经不叫饺子,汤圆也不叫汤圆,那叫“弯弯顺”和“金元宝”,还有老妈特意做的像向日葵的花饺子。我们总是瞅准了哪个“肚子”圆滚滚的,争抢着吃碗里的饺子,吃的时候一定要很小心,如果不经意间吃到“弯弯顺”里隐藏的“幸运币”,迷之相信“泼天的富贵一定会哗啦啦的来”。总是手舞足蹈地忘情歌唱:好运来,大家来,恭喜恭喜发大财~~~
美食,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逢。每当灶火燃起,香气弥漫,家乡的味道就是那一缕烟火,植入记忆最深处。美食家蔡澜说:“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愿熟悉的家乡味道,陪伴我们,奔赴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