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最初由孔子提出“仁”和“礼”,他认为君主应该对民宽恕,施行仁政,他认为以仁治国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理想境界,仁治的根本要求,在于统治者需要时刻保持一颗仁爱之心,用博爱的精神去治理国家和人民,并且将仁爱之心贯穿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论语》中说:“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孔子希望统治者将心比心、不要对百姓施以暴政的理念可见一斑。另外他还提出了“因材施教”,认为对待不同的学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另外他主张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社会中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深,这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也为诸侯割据争霸添了一把柴。只可惜当时孔子儒家学派提出的仁政思想并不符合统治者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的需要,因而他游说各国也没能得到重用,不过他教出的弟子中也不乏政治家、思想家,后来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明”也论证了君王的存在应该是为百姓谋辛福,虽然没能得到统治者重视,但无疑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另外孟子又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论学说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但孟子强调君主要善待人民,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这在当时十分具有进步意义。再到后来,荀子作为孟子的学生,同时又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了“隆礼重法,礼法并重”的主张,希望实现重建礼制以及恢复社会秩序的政治抱负。除此之外,在天人关系上,“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体现出他思想中的积极进步意义,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不同,荀子认为“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而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不是 由“天”来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掌控产生的,人要做的就是明天人之分,应天而治。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天地之间,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但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必须受到天地间规律的制约,这样才能达成相对的天人和谐。在人性上,他又提出极具代表性的“性恶论”,在他看来,人的天性中是带有恶的,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德行是靠后天个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人天生就有的,人如果想要达到“至善”,就要用人为的礼义法度来压制人的恶性。这一思想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反,但对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养成也起了积极的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语》一度被称为中国圣书,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更加使论语充满了神秘色彩,增加了其光环。 《论语》是儒家学...
- 中国哲学,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人也将哲学史称为思想史,应该具有相当的道理的,笔者也持该观点...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