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梳理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第一辑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围绕国文教学展开,谈到了国文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阅读方法,国文教学方法等等,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首先,叶老说到了学习语文的意义和目的:学习本国语言文字获得知识,并运用语言养成良好的习惯。叶老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是“知”,终极点在“行”。语文的习惯分为阅读的习惯和写作的习惯。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叶老认为,学习国文应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所以学习国文必须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并且随时要求阅读的精审,写作得适当。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留心听书上的话,自己查字典、词典、看参考书。阅读要保持一种好心情,可以诵读,可以默读,还可以“目治”。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转去想一下: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节与节之间有什么关系?回想的时候,最好多自自己多多设问: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若讲的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个人物,读一遍未必够,而且大多是不够的,于是读第二遍第三遍,所以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章书籍为起码标准。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思想,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阅读的时候要做标记,有文体意识: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的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的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数,要能自然成诵才行,先熟读若干篇文章。
写作绝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作。写作一定要有一个中心,写一个最简单的便条,写作比说话正确些,齐整些,干净些,写完之后要修改。记物的文字需把那东西的要点记明,叙事的文字需把事件的始末和经过叙明,书信需把自己对对方的话说清楚,注意格式,程式之中含有情分和礼貌。
国文教学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作为工具,让学生了解语言特点,了解文学常识,学会精读略读,学会欣赏,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写作的能力。还有一个概念,就是文学,使中学生了解固有文化,教他们读经史古文。
接着,叶老谈到了精读的方法,通读全文,先不加标点,然后加标点。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动用天君解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体会作品的主题、写作技巧,做笔记,与其他文章比较阅读,发现其中的优缺点,立意的异同,某一段文字可否删掉?
接着谈到了略读的方法。叶老认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略读不许老师详细指导,但并不等于不需要老师指导。精读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则只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略读如果不予指导,学生自己读,很容易在观念上误认为粗略的读,甚至是忽略的读。略读的“略”字,一半就老师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需提纲切领,不需纤屑不遗,所以叫作“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咀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研究,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作“略”。
对于中华经典文化,叶老认为,我们应加强对经典的了解、享受、涵泳、体味,但是没有时间的话,可以借助别人的评论来读,可以借助白话导读来读,也可以节选部分章节来读,但是对于《诗经》《史记》这样的经典,必须细细品味。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叶老说经典是祖先的营养,我们也应该吸收,我们应成为经典的朋友,彼此影响,而非只记住作者、朝代。
国文教学的内容有文言文和白话文,文言文有训练了解的能力,传播固有文化,提供写作的范本。对于文言文,一定要咬文嚼字,重读重写。关于教学,不能只注重翻译,还应探讨其文化价值,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表达技巧,积累文言词汇。
文中还谈到,教师在教学国文的时候,不能只是讲解,也不能只是翻译文言文,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知人论事,注重词语的理解,对关键词句咬文嚼字,注重文中的立意表达,帮助孩孩子们养成学会阅读的习惯,欣赏评价的习惯,学会写作的习惯。
作为学生,不但要注重语文阅读写作的学习,还应注意字风,要让自己的字清秀美观,别人能赏心悦目。
本辑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学习目的有三个,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写作,其实我们的生活也需要语文,语文还应该注重对于我们口语表达的需要,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既然是能力,就要多练习,形成个人的素养。
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注重自己的预习学习,像叶老师所说要靠自己发力,自己能发多少力就发多少力,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此时教师所做的就是点拨纠正,最后老师提问题,老师的问题肯定要高于学生,主要就文章的立意、表达、语言等等,当然,也要依文体而变。叶老说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今天我们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又有什么差别呢?看来语文学习的经典方法,就是这样,需要自觉,需要研究讨论,需要老师的点拨提升,还需要多读多写,多说多练。
叶老反复提到注重文言文的阅读,文言文传播我们老祖宗的思想,是我们老祖宗的营养,我们今天也要吸收学习,我们在吸收的过程中,也是在传承文化,用经典解读今天的生活就是在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