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与少】
多与少是一对反义词。有时说,少即多,也有时可说,多即少。为什么呢?
一、“多”换取少
案例1:分年级发放活动通知。
12月14日—12月18日,将举行第六届“数学故事汇”活动周。为此,早于上周起,金小仙林湖数学团队就在张祎宁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庞杂的准备工作。其中,就包括活动通知的发放。
基于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水平,每届“数学故事汇”活动周都会面向不同年级学生设计和举办不同类别的比赛。
这些比赛项目的名称以及参赛的要求,是统一成一条信息发送给所有数学老师,再由所有数学老师通知到所有学生,还是针对各个年级可以参加的比赛项目拟定不同信息分年级发送,再由数学老师将针对本年级的相关信息通知到本班级学生呢?
前面一种做法,用一则信息通知到所有年级;后面一种做法,需给不同年级拟定不同信息。相比起来,后者比前者更加繁琐。但是,张祎宁老师恰恰选择了后面一种通知方式,选择了用自己工作量的“多”换来其他数学老师工作量的“少”。
案例2:提供往年获奖材料。
今年的优秀教研组评比已经开始,遵循“以评选促工作”的原则,先在校区内广泛发动,鼓励所有教研组以优秀教研组的评选为契机,全面回顾、系统整理本教研组一个学年以来的工作,再结合优秀教研组的评选细则,对教研组的参评准备做具体的指导,最后,根据各个教研组一个学年以来开展活动、取得成绩等实际情况,进行校区内的筛选。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遴选出在本校区所有教研组中较有实力,因而也较有竞争力的几个教研组,进入重点帮助阶段。
在教研组的参评材料中,有一项是获奖情况。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立足本教研组面向老师作分门别类的获奖材料的征集,也可以,借用去年千分考核以及年底绩效考核已经汇总和统计的各类获奖材料。
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呢?
教导处李高淼主任从减轻教研组长以及同教研组所有老师整理申报材料的负担出发,选择了借用以往材料,并基于已有材料,再请老师作核查和补充的方法。
尽管,往年获奖材料已有统计,但其整理和呈现的方式并不与优秀教研组评选对获奖材料的整理与呈现的要求完全同步,因此,还需要再做整理。由此,也就增加了在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中教导处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同样,以李高淼主任为首的教导处成员选择了以自己工作量的“多”来换取教研组长以及全体老师在申报材料准备过程中工作量的“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遍布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多付出”赢来他人的“少付出”,以自己的努力创造他人的方便。
二、“多”的背后
透过以多换少的行为,看一看背后有什么?
有什么呢?
其一,是精准管理。
每一种以多换少、每一次的以多换少,都可以看到行动主体精准管理的意识与理念。为了活动的顺利推进,需要围绕活动的各个环节皆做细致的考虑,再做具体的安排,因此,便会相比“仅仅期望完成”而生出更多的工作。因此,“多”是精准管理的体现,教育管理如此,学科教学亦是如此。
其二,是换位思考。
还有另一种人文关怀,也需要被看见,那就是对任务主体设身处地的关怀与体让。
在通知发出之时,就预想需要看到通知的人“看到通知是不是就知道该做什么了呢”?提供给她的信息是否充分?是否没有多余?也就是说,提供给任务主体的信息是否充要呢?能够这样思考并能够付诸行动,则会让自己的工作增多,与此同时,也会让他人用于理解和领会的难度减小。
此外,还有其他,比如对工作的用心,对工作的责任心,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三、“多”的实现
当有了对工作的用心以及对他人的爱心之后,也就是当有了愿意让自己工作增“多”的愿望和态度之后,是不是就一定能以多换少呢?也不一定。这还涉及到能力问题,结果直指“多”的实现。
本周,围绕园林式校园的创建,正着手把D楼部分公共区域的墙面做配套的布置与美化。
朱茜老师、张祎宁老师、郝梦梦老师、朱明老师欣然领命,围绕不同主题做包括版式、包括内容以及包括图片的设计。
在各自形成方案后第一次的集中交流中,大家针对不同设计均提出以自己的、合理化的建议。
这些建议能否落地呢?需要负责老师的能力护航。有些本来已会,直接应用即可;另,有些本来不会,还需要借完成工作的机会虚心向同伴学习,再内化提升。
因此,要想获得以多换少,不仅要有态度,要有意愿,也要有能力和水平。
正如,仅愿意温暖他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够让他人感到温暖的能力。金小仙林湖,能否让所有人一直感觉到温暖,我们大家—学习生活在这个校园里的人,甚至还有不在这个校园学习生活的人,皆责无旁贷,为此,我们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