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语言如何影响儿童自我调控
父母-看护人语言在孩子最终的行为调节能力和情绪反应中具有核心作用。当处于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导致其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反之亦然。父母讲话较少的家庭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会降低,并导致自我调控能力的降低。
最新的研究告诉我们,即使婴儿因年龄太小而不能理解语言,这种情况也会发生。事实证明,只听到自然的声音序列也会让婴儿朝着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方向发展。这是因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听到一系列声音的大脑开始建立起一个循序处理事情的框架,反过来,这个框架又是规划和执行反应的先锋,也是执行功能和自我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
理想的看护人语言在早期阶段能帮助孩子变得独立。每一句赞美、每一份为了鼓励和纠正而做出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优秀、独立和有所作为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策略。在育儿的各个方面,敏感又有求必应的看护人往往预示着成功。他们可以帮助儿童训练适龄的行为技能和可能只是略高于自身能力的问题解决能力。
利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是“鼓励孩子超越其能力”。这是一种让孩子们向更高层次的行为发展的方式,也是对孩子说“现在放下玩具”与“玩完玩具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呀?”的不同之处。
前一句话要简单一些,它是一个来自“上级”的指令,必须执行,不能反对。第二句话则支持了孩子刚刚拥有的自主权。科学证实,第二句话对孩子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相对于直接用命令支配一岁大婴儿的行为,母亲平静地给出建议会让婴儿在三岁时具备明显较强的执行功能和自我调控能力。
格拉日娜·科汉斯卡(Grazyna Kochanska)教授和纳赞·阿克桑(Nazan Aksan)教授等人的研究表明,当父母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的道理,以及为了管教不感情用事时,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这些孩子不会立即给出反应性行为,而是更可能仔细地思考问题。这种思考即孩子会将父母的管教风格内化为自己的“自我对话”。这种自我对话是孩子行为的基础。
没有人在场的时候,2~7岁的儿童经常不停地说话。那是一种好现象。那证明孩子进行自我调控时的主要心理工具是与自己对话。学龄前儿童的自言自语,也叫作“自我对话”,实际上预示着社交技能的进步和行为问题的减少。老师们认为这样的孩子具有更高的自我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