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基于血缘或者养育(隔代或者领养)形成的亲子关系,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绝对存在。其实不然,亲子关系中的“氛围”就是特别有存在感的一种感觉,甚至印象。例如:宽容的氛围&活跃的小孩、严厉的氛围&谨慎的小孩、疏离的氛围&游离的小孩等等。孩子当下的状态是个性(需要)和亲子关系(环境)互动的呈现。当关系有足够的弹性发生变化的时候,一切都是鲜活的。当出现卡顿,一直无法调整时,问题就出现了。
-如果孩子出了心理的、行为的问题,从亲子关系的氛围里总能找到卡顿的线索,去关注关系里的卡顿会非常有效。
-如果父母希望跟上孩子的变化或者孩子跟上环境(例如升学)的变化,调整亲子关系的氛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父母看书学习希望提升自己的养育能力,从尝试调整亲子关系的氛围开始实践,会更有成就感。
“从来就没有婴儿这回事。”
温尼科特开始提出“环境-个体组合体”的概念,以此来强调世界中真实客体(母亲/他人)的功效和责任,以及强调母亲心智的主观状态如何对新生儿的情绪性发展施加影响。
主体的自体感是由环境(客体)对婴儿(依赖状态)需求的适应所塑形的。
--《温尼科特的语言》,简·艾布拉姆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