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大家好,我是辛虞。

今天我们开始读一本新书,书名是《被讨厌的勇气》,作者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

这部书是辛虞读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也可以说是入坑之作,一直没有时间整理,今天打算开始整理一下。这本书深入浅出讲解了一些我们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例如“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等等。

很多人都认为人是过去、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但阿德勒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世界”本身并不复杂,是我们把“世界”看得复杂。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我所看到的世界并不相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只要人发生改变,世界就会变化。当一个人自幼缺乏自信,他会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也许是因为这样,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无法衷心地去祝福别人的幸福,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


01 目的论VS原因论

为什么很多人想要改变最终却无法改变呢?这是因为改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果你不想付出具体的代价,那么就无法改变。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自从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被大众了解之后,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现在的是性格特点,不幸福的生活是由原生家庭引起的,于是将责任归咎于原生家庭,给自己的不改变找到了一个理由。

而阿德勒认为,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你选择了不改变。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不愿意出门,他一出门就感觉害怕,踏出房间就感到心悸。

如果用原因论来解释,是因为害怕,心悸这些症状,从而导致了不出门的结果。但如果用目的论来解释的话,是你有了不出门的目的,从而产生了害怕和心悸的感受和症状。

很多人了解到目的论之后,觉得打破了自己认知的次元壁,但有一时间不太能接受,觉得原因论和目的论互相冲突,矛盾。


但事实上,目的论和原因论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目的论用于当下做选择,原因论用于解释过去客观事实带来的影响。


这里辛虞简单的画了一张图来解释目的论和原因论,只是个人理解,并不正规。

02 人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觉得童年时期遭受的心理创伤是造成我们现在不幸的罪魁祸首,但阿德勒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


03 愤怒是捏造出来的

愤怒是一种情绪,那愤怒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场景,一个妈妈会因为孩子考试成绩差而大发雷霆,但接到孩子学校班主任电话的时候,语气又可以变得彬彬有礼。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就案例中母亲愤怒而言,也是可以使用目的论和原因论解释。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04 你想成为别人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某个人很出色,心里会想,自己要是像对方一样出色就好了。认为这样我们就能变得快乐和幸福。所以生活中经过能看到“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句式,如果我像彭于晏一样帅,是不是就会吸引很多女生。

我们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是因为还不会爱自己。

有的人为了体验幸福,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某某一样的人。去模仿别人,但到头来最终也没有感受到幸福。

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是因为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这样不对,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之路。


05 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选择的

我们感觉不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我们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我们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选择是无意识的。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没有勇气,从而选择了不改变。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不幸。

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无论之前发生什么事,都对今后的人生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

参考资料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