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论(原因论)转变为目的论,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他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而是不想到外面去,才制造出了不安的情绪”他先有了“不出去”的目的,之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了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这就叫做目的论
我:“我不是因为伤心、害怕、不舍才放不下,而是不想放下,才制造出来伤心、害怕、难过、不舍的情绪”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一直止步不前。
心理创伤(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并不存在(坚决否决它的存在)
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这次分手不一定是个坏事情,它让我重新思考我想要的生活,重新学习如何爱自己、爱他人,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如何接纳自己,如何看待他人的批评和讨厌,还在不经意间利用了分离课题,分开在我这里是成长,促进我成长的动力……
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我:我是为了分手,才一直寻找他对我不好不爱我的证据,而不是因为他不爱我,对我不好,我才分的手。而他或许也是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你不是“受愤怒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你是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了,所以想用更加便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取了“愤怒”这种感情。
所谓愤怒其实时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我:我的生气、愤怒只是一种需要那个人妥协的手段,因为我想要让他妥协,所以我愤怒、生气。
人可以抵抗感情的存在
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采取各种行动。在“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过去的力量很强大。但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假若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那么基于原因论的价值观也就不可能产生了,目的论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理解改变
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
你为什么那么想变成别人?其“目的”是什么呢?
答案: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之所以想要改变,变成别人,就是因为我们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我们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我:敏感、单纯、善良、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如何利用这些。
家庭、朋友、分手、驾照失败,急性子、懒惰、胆小、选择恐惧症、我如何利用这些
我们的不幸,皆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无人想做恶”,行为之恶的确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论(原因论)转变为目的论,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他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而是不想到外面去,才制造出了不安的情绪”他先有了“不出去”的目的,之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了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这就叫做目的论
我:“我不是因为伤心、害怕、不舍才放不下,而是不想放下,才制造出来伤心、害怕、难过、不舍的情绪”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一直止步不前。
心理创伤(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并不存在(坚决否决它的存在)
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这次分手不一定是个坏事情,它让我重新思考我想要的生活,重新学习如何爱自己、爱他人,如何成为真正的自己,如何接纳自己,如何看待他人的批评和讨厌,还在不经意间利用了分离课题,分开在我这里是成长,促进我成长的动力……
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我:我是为了分手,才一直寻找他对我不好不爱我的证据,而不是因为他不爱我,对我不好,我才分的手。而他或许也是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你不是“受愤怒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你是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了,所以想用更加便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取了“愤怒”这种感情。
所谓愤怒其实时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我:我的生气、愤怒只是一种需要那个人妥协的手段,因为我想要让他妥协,所以我愤怒、生气。
人可以抵抗感情的存在
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采取各种行动。在“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过去的力量很强大。但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假若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那么基于原因论的价值观也就不可能产生了,目的论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理解改变
改变的第一步是理解。
你为什么那么想变成别人?其“目的”是什么呢?
答案: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之所以想要改变,变成别人,就是因为我们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我们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我:敏感、单纯、善良、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如何利用这些。
家庭、朋友、分手、驾照失败,急性子、懒惰、胆小、选择恐惧症、我如何利用这些
我们的不幸,皆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无人想做恶”,行为之恶的确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 。假设有人因为金钱纠纷杀了人,即使如此,对其本人来说也是有:“相应理由”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善”的行动。当然,这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指“利己”这一意义上的善。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我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不幸”。这既不是我们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我们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幸”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对我们而言“相应理由”是很么呢?为什么自己选择了“不幸”,我们会慢慢清晰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我们总是说“人的性格或秉性无法改变”。而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一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
生活方式(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人生的状态)——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我们假设有一个人正在为“我的性格是悲观的”而苦恼,我们可以试着把他的话换成“我具有悲观的‘世界观’”。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都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就有改变的可能性。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不仅选择了“不幸”,就连这种奇怪的性格也是自己一手选择的。所以生活方式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也许我们之前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许我们连生活方式这个概念都不知道。当然,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父母,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而且,这些都具有极大地影响力,我们也许会有不满,也许会对别人的出身心生羡慕。
但是,事情不可以仅止于此。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我们自己。
那如何才能够重新选择?不是因为一句我们可以选择别的生活方式,就能立马改变啊?
不是我们不能改变,人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我们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地决心。
我们不断下着不改变的决心,可能是觉得现在虽然不方便、不自由,但还是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绝经验进行推测,可谓轻车熟路ban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但如果我们选择新的方式,那就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不幸的生活在等着我们,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这不就是想改变,但又害怕改变。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归根结底我们就是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我们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