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来领读的是脱不花老师《沟通的方法》第三部分的第10小结:说服:怎样让别人愿意支持你?
在第三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如沐春风的前三个沟通方式:破冰、赞美和激励,今天我们来说说如沐春风的第四个方式:说服。
那什么是说服呢?
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用理由充分的话让对方信服,从而让对方赞同、支持、并响应自己的观点。
想说服对方,就得要理由充分,说话才有分量;但仅靠充分的理由,并不能保障说服之路畅通无阻,如果不能同时掌握对方的性格特征、价值偏好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凿穿对方的心理防线,那么我们在很多时候仍然难以成功。
所以,说服不是有了充分理由,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更不是死缠烂打地纠缠,或是花言巧语地忽悠,又或是威逼利诱地让人被迫妥协。
理想的说服方式恰恰是不说服,要让对方觉得我俩就是“一伙”的,我的目标就是他的目标;我提议的这件事,就是他想做的。对方不仅在情绪上同意这件事,理性思考后依然同意。这个过程才是成功的说服。
正如脱不花老师在文章里,希望大家记住并把它作为目标的这句话:成功的说服是不说服。
读到这里,也容易让人联想到传统文化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因为刻意的说服,是预设矛盾、制造对立的思维,结果往往是“夏虫不可语冰,曲士不可以语道”。
与之相反的是,当你准备充分,有意识地用技巧和手段说服他人的时候,对方却感受不到你在尝试说服他;他愿意支持你,不是因为你对、你赢了,他不得不服你;而是他觉得,完全是自己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是他自己想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如此便是“无为而为”的说服方式。
说到这,在具体的方法论上要怎么实践,脱不花老师用一个简单公式阐明了说服的方法:
说服=说话有分量+凿穿心理防线
下面,我们来一一解读这两项动作。
动作一:说话有分量
说服第一步要亮明立场、厘清观点,关键要做到三个字:强准备——即通过足够充分的准备所建立的心理优势和信息优势去引领对方,让自己的观点在逻辑和经验上立得住,能够言之有物、晓之以理。
以说服领导为例。大家都觉得向上沟通、说服自己的领导特别难。因为他的地位更高,眼界更广,掌握的信息也更多,我们的很多想法在他们眼里都是无足轻重。当我们“不得不”去说服他们时,充分的准备就显得格外重要。思考一下,如果你想说服老板增加活动预算,为了让自己的理由更充分,说话更有分量,你会如何准备?
这里有三种方案。
方案一,在说服老板之前,你先研究公司的年度计划,你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变成对方目标的一个子集。也就是把自己的小目标装进老板的大目标里,这时,你跟老板提出方案,想必老板一定会爽快答应。
方案二,收集最佳实践,提供那些最成功、最典型、最具可复制性的案例,证明这件事不是你自己瞎想的,而是做了大量研究。
如何找到和目标相关的最佳实践呢?通常有以下几种渠道:
第一种,找找别人针对这个目标是怎么做的,以及怎么做成的。比如,你可以讲一讲这个行业里的一些厉害公司是怎么做的,而且他们做的效果挺好。 这样你的说服力就能增加不少。
第二种,发现一线的“炮火”,简单来说就是收集来自于市场的信息,来自于用户产生的行为和趋势。
第三种,做"最简化可实行产品",当你希望推行一个创新方案时,你可以将核心设计理念的产品模型做出来。这样你的说服力就相应地增强了
方案三,可以提前制定行动方案,并且承诺关键成果。让老板支持你去做某个具体动作,要比说服老板直接拍一笔预算给你来得容易。
动作二:凿穿心理防线
说服不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当一条陌生的信息拍到人面前时,人的本能反应都是防御和拒绝。若想说服别人,就要先让对方熟悉这个信息,从而逐步凿穿他的心理防线,使之由拒绝转为赞同。
想凿穿对方心理防线,就要将说服看作一场对垒和较量,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不打无准备之仗”。
举一个例子。比如,公司投行部准备上报一笔项目,投决会的几位表决评委中,由总裁担任的投决会主任一票最为关键,对最终批复有决定性作用;且我们知道,总裁考察项目的维度主要包括被投企业的经营规模、核心团队研发能力、实控人及大股东的行业经验和渠道资源等。
于是,在项目正式上会前,我们利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将不同维度的相关信息,多层次地向总裁进行当面介绍,将有效信息提前透露给总裁;
同时,通过日常分享实控人的微信朋友圈动态,让总裁更为直观地了解企业老板的工作轨迹、经营理念、人脉商圈和渠道进展等,使总裁对该客户建立良性的初步印象,并逐步深化了解;
此外,认真听取总裁在项目交流中提出的疑问和要求,再将这些问题提炼、反馈到方案中,对方案进行整合和优化,使之更贴近总裁的预期和偏好,最终实现提高项目通过率的目的。
上述案例体现的,就是凿穿心理防线的动作之一:吹风
吹风的意思是,在正式的说服场景之前,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方式向对方发射信号,抓住对方关注的重点,用具有引导性的信息,多角度建立正面印象。让对方在正式会议或者表决之前,心里有个大致概念和初步判断,为最终的决策打好铺垫。越是大事,越要事前慢慢吹风。
此外,吹风不一定只针对一人,也可以面向多人,目的是要做到把中间派争取成赞成派,把赞成派变成配合派。吹风工作做得越充分,最后时刻的说服力就越强,说服成功率就越高。
吹风的技巧,不是强迫对方同意你的方案,而是在过程中,让对方充分发表意见,全面听取他人想法,掌握对方心理动向,进而把他的意见融入到你的方案中。
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即使事前我们沟通了很多,该吹的风也吹了,对方就是没有被说服,怎么办?
这时,我们就要使用凿穿心理防线的动作二:慢熬。
本章节的开头语,明海说:对任何人都不抱希望,但是对任何人都永不绝望。本来沟通就是一场无限的游戏。今天不成,我明天继续说服他。你提出建议,我就不断优化,直到方案被接受。这就是慢熬。
“熬”的正确做法是挖掘——即找到对方不能回避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持续深挖,只要不断挖掘,就能发现对方不同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只要我们能够抓到原因,重点突破,优化方案,那他迟早会被我们熬到同意。
用新方案代替旧方案
吹风和慢熬的这些场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方心里没有成见,你想代替旧方案,只要说服对方接受你的新方案就可以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希望对方接受某个观点或者某个方案,但对方心里有成见,那他就会特别抵触你的方案,甚至坚决反对。这个时候,应该怎么说服他呢?
马歇尔•卢森堡说:每一个抵抗的情绪背后都有尚未满足的需要。
脱不花说了她的外公,即使顶着八级大风都要去领1斤免费鸡蛋,家人怎么拦也拦不住,他认为领免费鸡蛋是在给家里省钱,体现了他的价值,或者说他还能为家里分担一些事。
后来脱不花妈妈请外公帮忙,为脱不花剪辑《经济日报》、《人民日报》上有价值的文章,脱不花外公马上认认真真地开始读书看报,每天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做剪报。他不再领那一斤鸡蛋了,因为他已经不需要靠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脱不花妈妈用一个新方案替代了他赖以建立存在感的旧方案。
很多时候,对方表现得难以说服,其实不是因为固执,也不是因为有利益冲突,而是对方在捍卫某种价值——可能是权威,可能是秩序,也可能是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们前面介绍的猫头鹰型人,你要是没按流程来,方案他看都不想看。他捍卫的是什么?是秩序。
再比如孔雀型人,你的方案本身他并不关心,但你讲方案的时候居然没提到他,那他就要跳出来抗议,他捍卫的是感受。
这个时候的说服,其实不再是一个沟通挑战了,而是一场心理战:我们需要预判每个人所捍卫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你尊重他的价值,他就成全你的方案。
上个台阶:可视化
我们再来看一个说服力的终极武器:可视化。
比如,你想推动电商库存管理的改革,让领导认识到库存积压的问题,你是给领导看一张填满密密麻麻各种数字的Excel表,还是直接拍一张摞成10米高的库存书的仓库照片?相信后者的视觉冲击力,肯定比干巴巴的数字有说服力得多。
作者同时还举了“得到高研院”的同学陈光健的例子,当时,陈光健想挖一位高管,总是挖不来。最后,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这间办公室正对着黄浦江,视野开阔,非常漂亮),然后把那位高管请到公司里,一路参观介绍,最后介绍到那间办公室就是留给对方时,这位高管就这样被挖来了。
陈光健打动对方的原因,首先当然是期权和工资给到位了。但这些条件,都不如这间办公室带来的冲击大。因为它是当下可以被看见、被感知的。你看,说服的条件没变,只是增加了一个可视化的工具,说服的力度是不是就强了很多呢?
最后,还是由花姐给你划重点,成功的说服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强准备,让自己在说服的沟通场景中不再人微言轻。
2.通过吹风、慢熬,逐渐凿穿对方的心理防线。
3.如果对方心里有成见,怎么也说服不了,我们就要想想,一定有什么他捍卫的价值投射了原来的方案里。那么我们就要把那套价值融入我们的新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说服他。
我的领读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