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三味,因時而異。味有亖變,因爲而別。氣有五化,量度多尐。清濁亖用,昇降其分。故物卞者,以其性味質色而度者也。
(1)亖:sì,古同“四”。
(2)昇:shēng,同“升”。
(3)尐::jié,少、小。
人生不过三味,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之“三味”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说三味,绕不开三昧。三昧,佛教用语,梵文Samdhi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不能上升,就会出现泄泻;浊气在上,不能下降,就会出现胀满。针刺治疗一定要注意气血清浊的体质差异,也要分清因病而致的病理性清浊。《灵枢·阴阳清浊》说:“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释译:
事物发展有三种变化,会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药材有寒、凉、温、热四种变化,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性味也会有所改变;
气循五行而变化,有大小、多寡之分;
清浊之气因上升下降而有四种不同的应用;
因此,判断一个物质(或药物)的好坏、适用性时,需要综合考虑其性味、质色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程,質之度用也。卞,味之氣分也。物之有程,若質之有量。質之有卞,若用之有克。恍恍其無,用之能克。惚惚其治,服之能祛,非道孰能哉?故反,攻克之道。正,治理之道。順,龢同之灋。逆,取伐之程也。
(1)卞:biàn,法,法度。《字彙•卜部》:“卞,法也”,《玉篇》:卞,法也。
性有寒热温凉平,味有酸苦甘辛咸。性为阳秉承于天,味为阴,赖收于地,阴阳合和而成药物。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脏气法时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定。” 五味进入体内后,调和人体气血、滋养五脏。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有表里,药有气味,故治表者宜散其气,治里者宜和其味。”治疗时应根据病症的位置选择合适的药物气味。
《本草纲目》(李时珍著):“气味,药之体也。气生于味,味生于气。” 气味是药物的本质,气与味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药物的特性。
《千金方》(孙思邈著):“用药者,必先明其气味,而后可施治。” 在使用药物之前必须清楚其气味属性,以便正确施治。
释译:
程是质量的度量和运用,卞是味道的气质与变化。物有其度量,就像物有其数量一样。特性也有所变化,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利用。虽然看起来什么也没有,但运用时能够控制。治疗时,即使疾病复杂多变、难以把握,但通过正确的方法也能够去除病痛。
因此,反向思考是攻克之道,正直是治理之道,顺从是和谐同一的法则,逆反是获取和征服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