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五个关键环节:确立观察点—开发观察工具—进入课中观察—作出推论—撰写观察报告,其中确立观察点、开发观察工具和作出推论是最关键的三个环节。
一、确立适切观察点
(一)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
1.观察观念未转变,未认识到观察点的作用。
课堂观察的基本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确立观察点的过程。
2.观察点缺乏针对性,与特定的课堂没有多少关系。
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遵循“观察点应来自此人、此时、此地、此课”的确立原则。
3.观察点无法观察,找不到对应的观察行为或现象。
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证据意识淡薄或者问题意识淡薄或者问题大而不当。
4.观察点孤立无援,难以与同伴的观察构成有效的研究体系。
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观察者没有很好的合作,或事前没有整体的考虑。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按照“从领域到问题,从问题到观察点”的方法确立观察点。
首先,将研究领域分解为研究问题;然其次,研究问题转化为观察点。
2.按照“此人、此时、此地、此课”的方向确立观察点。
首先,从观察者或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专业发展需求确立观察点;其次,从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事件确立观察点;最后,按照“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则确立观察点。
二、开发科学的观察工具
(一)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1.认为有观察点就行,没有观察工具不影响课堂观察。
2.研究的问题——观察工具——结果推论不具有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体现在开发观察工具时,必须对以下问题做系统性考虑,我为何选择这个观察点?我是如何理解这个观察点的?我需要收集哪些证据才能解决这个观察点?观察工具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观察工具能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准备怎样推论?
3.观察点的研究思路与观察指标的设置不合理。
4.观察工具不便于课中记录和课后整理与推论。
比如不能用简便的符号替代表格,留空不够,无处可记等等。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从教学法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的框架。
2.从课堂的想信信息中设立观察指标体系,
3.从指向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三个维度考虑观察工作的开发策略。
4.借助同伴的力量合作开发之路。
三、做出恰当的推论。
课堂观察中的推论,是指根据课中观察得到的数据或现象,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给出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1.结论与建议没有证据支持。
2.随意夸大或缩小单个证据解读。
3.各个证据之间无法建立相关性。
主要原因是观察者分析数据时常常局限在某一点上,而不能基于课堂的整体思考,致使得出的观察结论与建议缺少深度与广度。
4.推论繁琐且重点不突出。
5.推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不够。
原因是观察者的问题意识淡薄,不能贯彻提出问题、形成方案、获取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提出建议的研究思路,使问题与推论难以保持一致性。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1.强化证据遵守规则。
在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过程中,要遵循“忠于证据、严守证据边界、串联证据和逻辑”的推论规则,从而避免结论浅表不深入,随意没有针对性、离散不合逻辑以及观察记录与推论脱节等问题。
2.由点到面,把握整体。
由点到面,首先要“就点论点”解析好每个证据;然后要综合各个证据,建立证据间的关联,形成必要的结论;最后,由此结论按照“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逻辑,形成全面的建议。
3.抓大放小,突出重点。
一般来说,结论与建议的方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堂课的有效性,如目标达成,行为效度成功与缺陷,二是该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优势、劣势、特点、发展方向的。从这两个方面提炼出3~5点可能对上课教师产生重要影响的结论与建议,就体现了抓大放小的思路,实现突出重点的目的。
4.留有余地,便于接受。
考虑到教师的专业自尊,要想让推论被上课老师接受,推论时更应把握分寸,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