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问题
1. 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有什么区别?分 析我国英语课程从2001版-2022年的5版课标。 2. 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如何统一?
3. 学业质量标准与学科课程标准的关系是什 么?
4. 学业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是什么?
5. 英语学业质量标准内涵、作用、功能是什 么?对于学业质量标准功用的误解有哪些?学 业质量标准是考试评价的唯一依据吗?
问题18为什么要制定学业质量标准?
根据程晓堂教授的解读,我们可以知道在过去我们的教育是没有标准的,所学的内容、程度没有统一,虽然教育不可能让所有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和进度学习完全相同的内容,取得相同的学习结果,但是为了保证教育的质量,在西方“标准化运动”的影响下,很多国家和地区研制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VS学业质量标准(见下图)
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如何实现统一?
(见下图)
课程标准是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的统一。制定学业质量标准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而不可将其抛之一边,另外搞一套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的设计重点在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历,而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重点在于学习成果的评价。
学业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关联性与真实性。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解读学业质量标准时,需要重点关注核心素养的三个特性(整体性、关联性、真实性)
有学者指出核心素养水平和学业质量水平是源与流的关系。
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都是对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和品格的要求,而两者指导的范围不尽相同。具体来说党的教育方针是宏观的育人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中观的育人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微观的育人目标,这样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就有了很好的操作性和指导性,真正地把“想得到的美丽”“看得见的风景”“走得到的景点”落实到底。学业质量水平是基于整合了的课程内容的学科素养的表现,让素养核心落实“看得见”、让教学目标“看得见人”、让标准参照的素养测评成为可能。
学业质量标准与课程目标是什么关系?
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的目标化、拓展性表述,是课程在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方面的预期目标;而学业质量则是课程目标实际上达成的情况,仅代表通过测评技术所获得的能代表课程学段目标的那部分学习结果。课程/学段目标是预期的核心素养要求,是教学前的理想,相对比较抽象,相当于“求乎其上”;而学业质量就是通过测评手段获得的事实上的学习结果,是教学后的现实,相对比较具体,相当于“得乎其中”。总的来说,课程目标是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应达到的学业成就的预设和期待,是学业质量标准的方向与依据。学业质量与课程目标又是不同的,学业质量标准是在课程目标指导下,判断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素养的具体指标。
学业质量标准的功能:
李雨老师说到他们区一些非英语老师带的班级成绩超过英语老师所教班级,我真的很有感受。因为我所在的单位也是这样的现象,有的学校老师担任两门成绩,语文和英语。为了抓成绩,他们将重心放在英语成绩上面,因为在大家的认知里,英语特别好抓成绩,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背单词、作文、对话,背的多了、默的多了自然成绩就会好。但是在目前的核心素养下,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有效吗?尤其我们一直强调改革,命题方式也要进行变革,学生碰到思维参与的题目会吗?不得而知。
学业质量标准是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倒不是唯一依据,我们要考虑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实施建议,单纯的以学业质量标准进行教学,并不能保证学生会取得好成绩。学业质量标准是用来检验学习结果的关键指标,但是指标背后是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
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课堂教学
在学校对于英语课程的课时安排较少,为了“抓成绩”,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抢课”这一现象,也为了能够让学生多复习,有的老师会在两个月内将一本书讲完,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做法是违反教育规律的,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学业压力过大。
“重知识、轻能力”之风已经侵蚀已久,而学业质量标准的正是起到标杆与导向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意义,把握教学的进度、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提质”落到实处。
教师可以参考学业质量标准中提供的语言使用情境,以真实问题和现实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在真实的思维场域中建立学习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