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由于在齐景公八年也即韩宣子来聘并对高、栾两家前途做出预判、少姜嫁晋之年(昭二、前540)陈无宇仍为上大夫,而次年陈无宇即因功入卿。不过陈桓子入卿的直接原因并非因为公孙灶去世,因为司马灶所谓“又丧子雅矣”的“又”当指此前诸卿之末的北郭佐在子雅之前不久也已经去世。而公孙灶去世之后陈无宇则排名仅次于公孙虿(子尾),同时公孙灶(子雅)之子栾施(子旗)则紧随其后递补入卿,则齐景公九年(昭三、前539)这一系列变化大致如下:
如表,这一变化其实已经奠定了后来“二惠”与代表异姓姻亲家族的妫姓陈氏和姒姓鲍氏之间决裂的结局。须知公孙灶去世之后,有资格入卿的公族其实还包括平定“庆封之乱”(齐景三、鲁襄二十八、前545)时已经从流亡中被召回的公子鉏、同一时期内曾经婉拒入卿的晏婴、近支公族公孙傁、世代出任重臣的隰朋之后、隰鉏之子隰党等人。此时公孙虿强行安排资历不足的栾施(子旗)入卿极大地侵害了上述诸近、远支公族的利益,从而导致他们逐渐倒向陈氏,在未来两派爆发矛盾时候没有出手支持同为公族的高、栾。
齐景公十四年(昭八、前534)公孙虿的最终去世意味着“惠族”在与外戚和其他公族之间的竞争完全转入下风。在其死后,其子高彊(子良)由于年龄上的劣势以及齐景公试图限制“惠族”的势力就没能如同公孙灶之子栾施(子旗)那样递补入卿,甚至出现了栾氏试图控制高氏结果差一点引起双方火并的事件。
陈无宇一度试图通过投机的方式协助相对弱势的高氏来攻打强势的栾氏,不过发现栾施无意与高氏决裂后又暂时偃旗息鼓。直到两年后(齐景十六、鲁昭十、前532)也即鲁伐莒取得大胜的“郠之役”当年,陈氏才联合同为异姓外戚的鲍氏驱逐了栾、高:
……齐惠栾、高氏皆耆酒,信内多怨,强于陈、鲍氏而恶之……陈、鲍方睦,遂伐栾、高氏……(左传.昭公十年)
“二惠”在混乱之中不策略地希望以武力劫持齐景公,导致将公族推向对立面,而陈、鲍则顺势将其击败,栾、高被迫流亡鲁国。
不过在当年《春秋》的记载中,只有栾施来奔的内容:
……十年……夏,齐栾施来奔……(春秋.昭公十年)
此与《传》文记载有出入:
……五月庚辰,战于稷,栾、高败……栾施、高彊来奔。陈、鲍分其室……(左传.昭公十年)
可见只有栾施在齐六卿之列,高彊只是大夫。那么陈、鲍的身份就都是卿吗?也并非如此,这就涉及我们最初关注的那个话题,也即鲍文子来归费时候的身份问题。如果考察此事件发生的记载:
……十四年春……司徒老祁、虑癸来归费,齐侯使鲍文子致之……(左传.昭公十四年)
即当南蒯在费地诸臣僚和民众的反对下被迫流亡齐国后,由于其地之前已经名义上叛鲁降齐,因此齐景公也从形式上以外交方式派遣鲍国(文子)将该地归还。而此事却不见诸《经》文记载,尽管《春秋》一贯有“贵地”的习惯,可见鲍文子直到此时仍然不是卿,而只是具体负责外交的“大行人”。
即便是在陈、鲍驱逐栾施、高彊的时候,两家一度“分其室”,但仍在晏婴的劝说之下放弃,并“致诸公”,不久陈桓子也主动请老于莒,后又改封于高唐,这主要是希望避免造成两家以武力获得权力和封地,重蹈崔、庆、栾、高的覆辙,因此鲍氏也当放弃入卿的机会,而将其让给其他公族。
因此考虑到同一时期其他人员活动的记载,可以考虑当公孙虿去世后六卿格局发生如下变化:
此主要考虑到齐景公十八年(昭十二、前530)齐侯入朝晋昭公,曾经酒后挑衅对方后,公孙傁作为国君的相礼见双方剑拔弩张于是主动请齐侯退场。
那么当栾施、高彊流亡鲁国后、陈无宇主动请老于莒后,齐国执政之“三宰”格局变化可能为:
此主要考虑到齐景公二十年(昭十四、前528)齐曾派出隰党、公子鉏送公子庚舆成为莒君,而鲍国(文子)亦当在此年晋位“大行人”一职,也才有三年后被派去鲁国归还费邑的所有权一事。尽管当时鲍国仅是大夫,但鲁国由于刚刚经历“费之叛”和在“平丘之会”上受辱,希望搞好和齐国这个强邻的关系,因此才越格给了鲍国“七牢之馈”,其实也已经僭越了周礼,也才导致七年后(昭二十一、前521)士鞅借此机会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