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在新宁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带二年级的手工课,暑假备课的时候,新宁老师说以棒针编织为主,我就收集查阅了各种棒针编织的视频,但感觉很零碎,整理出大纲再次和新宁老师沟通,她帮我梳理了一下,我立刻感觉通畅了很多,而且前后呼应是一个体系了。以棒针编织为主,节庆的时候会做相应的主题活动,比如:中秋做灯笼,冬至做蜡烛。
实际上课时,根据孩子们的进度做了相应调整,没有把大纲里的内容全部进行。
星星灯笼做了两节课,孩子们用模具在湿水彩纸上画了再剪下来,折叠粘贴。难点是要考虑布局,最大化地利用纸张,我实验的时候最多可以在1张湿水彩纸上画11个六边形,孩子们基本上可以画10个出来,也有一位孩子画了11个,非常惊喜。星星灯笼是新宁老师推荐的,它的做法真的是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看着他们全身心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中真是享受啊。个别孩子在折的环节需要辅助,快的孩子也会帮助身边的同学。对于我来说备课的难点是六边形模具的制作,我对模具的要求比较高,尝试了好几种材质。还有最后穿绳打孔的方式,感谢新宁老师的帮助。
后面就开始学做小鸡,孩子们很感兴趣,他们乐在其中愿意反复练习,有的孩子做了3只小鸡,又做了母鸡,进度快的小朋友还主动尝试做公鸡,本来打算淘宝买鸡窝,没有看到特别满意的,而且挺贵的还要买13个,新宁老师提议假期分头自己编试试,我分别用玉米皮和稻草尝试编鸡窝,作品有些刻板,不太满意,我们徒步课去收集了干枯的野草让孩子们尝试自己编鸡窝,徒步路上还发现了两个鸟窝,在目的地休息的时候,大家三三两两坐在石头上尝试编鸡窝,时不时看一眼小鸟的窝学习借鉴一下。大树老师编的鸡窝很惊艳,我取经之后发现自己的方法是对的,只是做的过程中信心不足。后来拿出一节手工课编鸡窝,孩子们真是发挥创意,做出了各自风格的鸡窝。可惜我投入地忘记拍照了。印象深刻地是久添和本本的鸡窝,超级大,可以做狗窝了。
天气逐渐冷了,我们开始编织围巾,围巾是两正两反的花样,我虽然感兴趣,可是真的没有做过成品。新宁老师说了花样,晚上忆恩睡了我就摸索尝试,编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拿给新宁老师看对不对,她说当然不对呀,我再继续摸索,发现是正反针切换的时候没有绕线。有人手把手教是简单的,自己摸索出现问题再找出原因的确需要时间,而且也更深刻。我终于搞懂了规律,包括起不同的针数难度也会不同。正式织围巾之前,我们花2课时进行了铺垫的工作,第1课学习反针,我用特别粗大的教学针进行演示,孩子们一个个尝试,过关后领练习毛线和棒针,练习线织完这一步才算过关。第二节课我们学习两正两反,也是我用教学针进行演示,每个孩子尝试织一排,过关后领练习毛线,练习两正两反,我们采取小组教学,每个小组3个孩子一个老师,方便有问题及时辅助。两正两反过关的可以领织围巾的毛线,正式开始编织,起42针,前几排是最难的,第一排特别紧,我就放宽要求第一排可以全部织正针,第二排开始织花样,等织几排有了花样,后面顺着花样织就简单多了。孩子们有的起针起错了,有的漏针了,有的多了有的少了,有的花样织错了,反复拆和起针,有个孩子第一排太紧喊着太难了不织了,这个过程真的是很锻炼他们的耐心和意志力,当他们终于度过难关,也从心里生出了成就感和热情,手工课重新变得轻松愉悦,天气冷的时候我们在思慎堂的院子里晒着太阳织,还有一次去久添家的院子里一边晒太阳欣赏着风景一边织围巾,下课的时候,孩子特别满足地说:我织的可真好呀。那是专注过后的满足感。回到家他们也会用间隙时间来织围巾。我也一样,利用一切零碎时间织围巾。
孩子们戴着自己织的围巾,真的是好有成就感,还没做球就迫不及待地围上,做好球就更喜悦了,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有时候我一到教室,就听到孩子大声地喊瑞雪老师我的围巾做好了,那种洋溢着的喜悦,真是太好了,我们一起笑。
织好围巾的同学才空闲了几天就问我有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织,太无聊了,编织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发毛线开始织帽子,这次是起122针,难度又加深了,他们一点点在深入。前几排要求每织完一排都要数一遍针数对不对。他们有时候要数好几遍,因为每一遍数出来的数字都不太一样,或者找好朋友互相交换着数。我们最后两节课用来织帽子,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起好针织出花样,剩余工作作为寒假作业。
这学期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对我来说也是慢慢把想法落地的过程,摸索和教学的过程对我来说都特别宝贵,教孩子需要方法,需要循序渐进地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需要考虑,比如:演示的时候起多少针能够让每个孩子在尝试的时候既不需要太长时间又能体验到正针到反针,反针再到正针的切换过程。比如孩子们是坐在座位上还是围过来,比如不同环节的转换是否需要他们过关。我特别特别感谢新宁老师给予我的默默地支持和帮助,还有每一次的指导和建议。也感谢岁岁和大树老师在小组教学环节的支持。
展望下学期的手工,内心明显自信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