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红 中原焦点团队网初22期持续分享第678天 2022.4.17
评判是什么?评判是判定胜负或优劣的定论、判断、意见;是评论性的评价或判断。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做着评判,对人对事,对周围的一切。古人也说过,谁人背后没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其实也是评判。而且生活中大多的评判不过是对于那些我们不想接受的事情表达一下我们的态度,抱怨几句,发发牢骚而已,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时情绪上的发泄或心理上的满足,但是改变不了现状。
最近这一段时间,单位出台了一些制度,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不方便,所以私下碰面时大家就会发发牢骚,说些这样或那样的话,有时我也不免参与其中,但是发现说过之后心里感觉不太舒服。其实每次当我说了谁谁的不好时,过后我总是会有种难受的感觉。年轻的时候口无遮拦,感受不太深刻,随着年龄渐长,我开始这样提醒自己,如果张口不是说别人的好话,那就不说。只是偶尔还会失控。那就接受自己偶尔的失控吧。
“评判带来分离,当你评判自己时,你在远离自己;当你评判他人时,你在远离他人。评判就像是一个巨大惯性,每时每刻,在每一个情景里,我们都容易进入评判,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因为评判,我们很难与他人产生亲密感。
沟通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评判。当我们停止评判时,可以看到更多的真相,发现问题的真正答案,给予他人更多的同理。让一个人发生改变的并非评判,而是接纳。
不管是他人处在问题区,还是我们处在问题区,甚至是彼此相安无事时,都从感受与需求出发,从真相出发,从心出发。我们与他人是在一起的,我们抱持的态度是非评判的态度。
卡尔•罗杰斯这样比喻非评判的态度: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要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橘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地望着。”
原来,抱持不评判态度也是一种修养呀。
我感恩:工作,有人愿意替我担着;孩子,有人愿意帮我看着;有疑问,大家一起讨论着;煎个自己想吃的饼,做完一套试题,打了一个小盹儿,还有充足时间写分享,哈哈,这生活太惬意了,真的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