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彼此的内心
怎么洞察彼此的内心?
首先记住一点,想法并非是现实,甚至我们的记忆也未必准确。其实人的记忆力是很差的,我们不能过分自信于自己的看法。可能连你记得的那个事实都是错的,更何况这里边还有大量的推理。
作者举例子,一些同事们坐在一块儿,有一个人站起来直接把窗户关上了。在韩国,人们非常讲究他人的感受,所以就会有人评判说“这个人真自私”。你注意,“这个人真自私,没有问别人就把窗户关上了”,这是你的一个判断,而不是一个事实。事实只是这个人站起来,替大家把窗户关上。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很有可能是“这个人真勤快”“这个人真是愿意替大家干活”,所以事实和判断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然后我们要学会理解情绪,而非按情绪去行动。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我们观察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人,每天都在被自己的情绪操控。我们是按照情绪去做事,按照情绪去冲动、伤害别人、伤害自己,说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话,但是我们很少拿出时间来理解自己的情绪。
其实情绪是我们自己给它的一个定义、一个符号,那么对于情绪,我们要学会接纳、调节,而不是抑制。不是说“我不要有这个情绪”“我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情绪,我真奇怪”,这是自责,你不需要这样,你要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怎么调节情绪呢?你要理解情绪背后有一个东西,也是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叫作核心诉求。
什么叫核心诉求?我们愤怒也好,伤心也好,难过也好,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些诉求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核心诉求,我们就不那么容易被情绪带着走。所以,核心诉求是沟通和行动的决定性力量。
而对于核心诉求的发掘,别人没法替你做,只能你自己去做。所以,情绪背后是宝石般的诉求。我们跟他人沟通的过程,就是相互发掘宝石的过程。
核心诉求是不会引发矛盾和争吵的,为什么?因为核心诉求是容易得到尊重的,是可以商量的,是可以相互妥协的,因为你能够提出具体的要求。而当这个人情绪来临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他就是发泄情绪,他的情绪是远离核心诉求的,他是在伤害别人。
这一点和《非暴力沟通》所阐释的核心的原理是一模一样的,我们有很多的自我诉求,如果一不小心,自我的诉求就很容易变成强迫的话语迸发出来,而实际上我们要做的是请求,不是强迫。
这个作者说:“接受被拒绝,其实可以说明提出请求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稳定性,并深度信任他人,而用强迫或暴力的方式要求他人满足自己诉求的人,则会经常感觉焦虑和愤怒,对他人也极度不信任。”
当你提出一个请求的时候,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呢?面临的风险就是有可能会被拒绝。
但如果你是一个成熟的人,你会知道,被拒绝是正常的,你可以退一步,或者提出新的要求,这是一个成熟的人的心智。
但是由于我们惧怕被拒绝这种感受,我们宁愿把请求的话包装成强迫、威胁、交换。而我们通过家庭教育会知道,一旦有了强迫、威胁和交换,那个无条件的信任、无条件的爱的关系都将被破坏。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
听后感:当听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觉得作者说得太对了,我就是遇到这样的情况,身边有人习惯把自己的诉求包装成胁迫、威胁和交换。非常惧怕被拒绝,包括对自己的亲人也是一样的,不敢说出口,然后自己又在那里瞎猜,才想对方是怎么想的怎么认为的,也就是书里所说的读心术。
我曾经在学生时代的时候也是惧怕被拒绝,觉得那种感受很不舒服,尴尬和丢人,影响彼此关系,所以很多东西我不好出口,不好出口。后来工作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这些问题,从第一次的尝试,慢慢只要有机会就尝试。最后到现在面对拒绝,我已能够坦然接受。
我要把这本书转发给更多的人,让需要的人尽早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做出改变,尽早地解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