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可视化
撬动素养发展型课程与教学
2023年11月24-25日,南京濯源心智文化发展研究院刘濯源院长受大连天籁教育邀请为来自大连、辽阳等地的师友们讲授《运用思维可视化撬动课程与教学的深层次变革——素养发展型教学新范式》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依然是一次聚焦“结构化思考”的思维旅程,包括走出理念误区、突破实践困局、解决实现障碍三个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主题模块。
上篇
走出理念误区
理解素养的结构与特性
理解场景的迭代与叠加
刘濯源院长强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范式转换,需要理论、实践、实现三个系统的协同工作,既不能彼此混淆、也无法彼此分割、更不能彼此缺失。理论要清晰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实践要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实现则是“愿不愿”和“能不能”的问题。
师者,首先要厘清概念,理解原理。当我们对新教育场景产生理论上的误解,那么自然会出现对抗、畏难和自欺的应对模式,从而阻滞我们进入新的教学范式中。
在这一环节中,刘濯源院长运用大量的理论模型创造性地提出素养的“构成端”与“表现端”,并指出“素养的构成维度(心、智、识、技、场)是稳定的,实践表现是多样的,故教学设计更适合从素养的‘构成端’出发”,这一观点的提出彻底帮助教师们厘清了素养的结构,找到了基于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刘濯源院长强调:由于素养本身所具有的高融合性与高迁移性特点,使素养发展型课程与教学充满挑战性,但同时这种挑战又是无法回避的,因为“社会场景的巨大变化推动教育的变革,教育变革是对社会场景变化的适应”,“以‘素养发展’代替‘识技储备’是教育体系维持其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
随后,刘濯源院长基于“生产方式”详细阐述了他关于教育代际划分的观点以及“教育4.0时代”产生的背景及未来的趋势。
中篇
突破实践困局
教学范式的转型升级
——夯实两端、放开中间
教育的根本目标变了,教学实践的逻辑必然要变,继而教学实践中的要素关系也要变。
刘濯源院长指出:在“知识本位”的教学范式中,教师是讲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学材料是知识的载体;而在“素养本位”的教学范式中,教师是促进素养发展的导体、学生是素养发展的主体、挑战性任务是素养发展的载体。而要完成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转变,必须要帮助教师们找到教学实践中的“化简式”,以简驭繁,否则会使教师陷入“盲目的忙碌”之中。为此,刘院长提出了“夯实两端、放开中间”的素养发展型课程与教学的通用实践模型。
素养发展型课程与教学要求教师务必从“忽视两端,紧抓中间”的控制型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将目标融进任务中,创设挑战性任务;将评价化到反馈里,给予学生成长性反馈,学生则要尝试完成挑战性任务,结合反馈进行反思改进。
刘濯源院长特别强调,教学范式的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为教师们提供了可见路径:入框——优化——增效,先要进入新范式,而后再对教学进行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扩大影响范围,树立标杆。
下篇
解决实现障碍
用思维工具去撬动系统
实现师者的自我解放与更新
面对素养发展型课程与教学这个复杂系统,我们必需要用一根有效的杠杆去撬动它,刘濯源院长为教师们找到的这个杠杆就是“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之所以能够作为撬动素养发展的杠杆,是因为其内在是“结构化”的灵魂,刘院长说:“从结构视域看,学习即是发现结构、呈现结构、应用结构、迁移结构、优化结构和创造结构的过程”。
随后,刘濯源院长运用大量案例,结合思维可视化工具,聚焦结构化思考,详细论述了思维可视化工具与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的融合应用。让与会的教师们真真切切感受到思考的力量,感受到工具的力量,感受到思维可视化对于促进素养五维(心、智、识、技、场)协同发展的巨大作用。
课程反馈
课程结束后,教师们纷纷表示刘院长的课逻辑严密、结构清晰、洞见深刻,听着很烧脑,但是收获极大,受益匪浅!促使大家对素养发展型课程与教学新范式产生了极高的实践热情,准备进入新范式,迎接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