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第18天
经常听到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种状态基本是“懂”了很多道理,什么理论操作,运行逻辑,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唯独没有实操经验。
01
追求完美是一种“执念”
这种“执念”之前我也经常存在,学某一个技能、看某一个课程、会研究很多方法,想找到一个最优解。
永远觉得目前的方法不是最完美的,于是一直在找方法,或者是在找方法的路上。
就这样一拖再拖,对比来对比去,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优秀的人,看到各种优秀的人登顶时的风光。
可是,回头再看看自己,还在山脚下,不敢踏出第一步。
想得越多,就越不敢行动,内心奢望能“一步登天”,又害怕现实过于残酷,自己无法承受,犹豫徘徊成为了常态。
而大道理研究了一个遍以后,别人聊起来的时候,感觉这个也懂一点,那个也能提出点建议,别人还听得津津有味,于是不知不觉的进入了这个可怕的认知陷阱。
大脑接受的信号就是:这个道理我懂。
但是“懂”和“做到”隔了一条鸿沟,不跨越这一步,永远只会停留于表面。
02
破解之法:直接去做
其实方法很简单,不管什么事,先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收集反馈,然后调整。
不论大事小事,看到一个方法论觉得对自己有用,就去试试,先去体验一遍。
对于认知的提升,很容易进入这个误区,当我们突然被一个知识点击中的时候,感触特别深,也觉得很有道理,这个时候大脑以为自己接受到了认知带来的正向反馈,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已经掌握了,从而会忽视或轻视后续的大量练习。
任何一个方法技巧,都需要建立在自己亲自去实践的过程中,无数次的尝试形成闭环,最后才是真正的“做到”。
不去做就永远不会有闭环的可能,前面的体验就永远是空白,要么就是凭自己去胡乱想象,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03
承认刚开始做不好很正常
书中说:“很多人不愿意行动的另一个原因:在开始尝试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于是就放弃了。”
这个想法形容一月以前的我,太合适不过了,当时花了2天看完了这本书,心中充满了力量,感觉这本书写的东西太接地气了,自己也要像周岭老师那样,去做一件事。
于是萌发了写作的想法,结果纠结犹豫了半个月,整天怀疑自己,觉得没有经验,肯定写不好,写出来人没人看怎么办,被人笑话怎么办,被同事看到怎么办,没人支持怎么办……
然后觉得欠缺的太多,又去看完了粥左罗老师的《学会写作》这本书,试图去找到各种最快提升写作的方法。
看了很多关于写作技巧的公众号,以及其他如何快速写作之类的书籍,可是半个月过去后,我还是没有下笔。
直到那天刷到了一个小号主也是写这本书,她的文章爆了个10万+,被推送了出来,一下从她的文章中找到了力量,为什么别人可以,我就不行?这才真正下定决心开始写。
现在时不时的回头去看之前的文章,都会明显感觉到,当时的思维逻辑很多都是不理想的,文字运用也不那么灵活。(虽然现在也不怎么样)。
不知道在哪里听来的这个理论,说:“只要你回头看自己过去的照片觉得当时的打扮比较土,很难看,那就说明现在的你长大了,审美提高了。”
这个理论如果成立,那么用在自己的写作上应该也成立,当回头看过去的自己有诸多不足时,也正是说明这段时间进步了,否则不会看出来过去存在的问题。
很庆幸当时下定了决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有一丢丢的进步,这大概就是不断练习、大量练习,让自己从“懂”转变为“做到”的必经之路。
相信我,只要你每天都去练习,肯定会一天比一天更好,到那时你会体会到真正“做到”的快感。
以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