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度谨严之理,圆通活变之法,精当灵验之方。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此条虽汗下两误,桂枝证仍在,不为坏证。
经曰: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则其类矣。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痛,太阳伤寒也,虽至八九日,表证仍在,亦当发其汗,既服温暖发散汤药,虽未作大汗,亦微除也。烦者身热也,邪气不与汗解,郁而变热,蒸于经络,发于肌表,故生热烦。
肝受血而能视,始者寒气伤荣,寒既变热,则血为热搏,肝气不治,故目瞑也。剧者,热甚于经,迫血妄行而为衄,得衄则热随血散而解。
阳气重者,热气重也。与麻黄汤以解前太阳伤寒之邪也。阳气重,由八九日所郁而然。得衄则解者,阳气解也,无复发烦、目瞑证耳。究竟汗仍不出,而发热身疼痛,太阳证尚未除,故仍主麻黄。
此节之证但言发热,而不言恶寒者,以阳气重故也。论曰:阳盛则欲衄。又曰:热极伤络。盖寒邪郁而为热,上迫越于头部,伤其阳络,由鼻窍而泄出,则邪热亦随之而泄矣,所谓红汗出也。
否则血积于脑部,而为头风、癫痫。或血结于胸腹,而为善忘狂疾之本。此与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其衄由胃络上越于鼻而出者不同。当从烦瞑、口燥以别之。
伤寒太阳证,衄血者乃解,盖阳气重故也。仲景所谓阳盛则衄。若脉浮紧无汗,服麻黄汤不中病,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小衄而脉尚浮紧者,宜再与麻黄汤也。衄后服已微者,不可行麻黄汤也。大抵伤寒衄血不可发汗者,为脉微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