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文|张爱敏
一个家庭的信念系统,决定了这个家庭的价值排序。
一个家庭的价值排序,决定了这个家庭表达爱的方式。
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决定了这个家庭的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观念,培养了孩子的心性,塑造了孩子的思维模式,最终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对上面一段话,深以为然。
是的,想改变一个家庭的教育观,就先要改变一个家庭的价值观,而改变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则意味着你同时要改变一个家庭的信念系统。他们相信什么?尊重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心里总在念着什么?这就是一个家庭的信念系统。
比如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六个家庭的教育模式各异,其结果也万别。
如果一个家庭对吃、喝有着执念,又能放下对吃喝的执念而去关心孩子内心的需求和他想表达的意愿呢?
同理,如果一个家庭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又如何能教出一个懂事、有礼貌且善解人意,可以与他人共情的孩子呢?
教养方式不一,家长认知不同,后天的教育再重要又如何?外界的再多的修整也赶不上身边反复催残。
近两年来,越来越感觉到教育的无力与无语。
虽然坚信好的关系铸就好的教育,但教育是一场场爱的双向奔赴,当善意的批评一次次遭受误解时,甚至遭受诽谤与伤害时,我开始质疑自己,甚至怀疑的坚守。
放下?放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空气?
这些我都做不到!我追求的课堂是赴一场与俊男靓女的约会,是一种和谐共进的学习氛围,每一个生命都要彼此尊重,是心有灵犀的默契,是眉头微皱的呵护,是彼此深深的依恋与信任。
“某某,请坐好——”当发现一学生已经困得鼻子碰到书本了,轻轻的一声提示发出,换来的却是童颜冷漠的反驳,毫无愧疚之意。
“某某,站着怎么做笔记——”低声的一句提醒,换来的却是“站着就不能做笔记的”冷冰冰的答复。
“某某,坐回来——”小组订正答案时发现组长不在中间坐提醒两个换回来,那男孩就开始不依不饶了。
上语文课,发现四位学生站在教室后面,一问才知道是因为从寝室出来的晚而被班主任罚站。看他们四个在我眼前晃得眼晕,我就让他们回到座位上了,想着应该很感动而好好听课,但事与愿违,前面两个依然在瞌睡。
下课了,我说了一句: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立起来的学子。32年前我没有跪着教书,32年以后我也不会。
越来越感觉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去追求升学率,而是从教养开始,从活着的意义开始,从成为什么样的人开始。
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一个不能觉察到别人善意的人,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与之交往,真的是感到心累。
呼吁,每一个家庭,请好好营造爱的小巢,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沐浴下成长,在善意的目光中长大,互相体谅,彼此尊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