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7|论语|好好吃饭,是让身体和灵魂都别饿着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孔子《论语·乡党》

食物变味了,鱼肉有腐烂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得难看了,不吃。食物的味道变得不好闻了,不吃。烹饪得不得当的,不吃。没有到吃饭的时间,不吃。切得乱七八糟的,不吃。没有相应的调味料的,不吃。

我感觉孔子前三个不吃是安全问题,是吃得健康不健康。后三个不吃是吃饱以后对美好的追求,是精神层面的,吃了身体没问题,但是在有的吃的前提下还是得讲究一下。我记得我们家就从来舍不得丢掉一点隔夜的菜,或者刚刚过期的,有一点点味道的食物都舍不得丢,这是我老爸的习惯。夏天的时候,小的时候我看他闻到饭有一点点馊掉了,他就用热水泡一下,然后把水倒掉,就算是给米饭洗了个澡了,然后继续吃完。这么多年下来也是因为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他们形成了这种习惯而带入了我的生活。现在倒也不会了,但是节约不浪费我觉得是没问题的,所以我现在出去吃饭都会把吃不完的剩菜打包走,但也不会过度得舍不得,一些蔬菜之类的就不要了,怕隔夜了影响自己的健康。其他的就是觉得吃不完扔掉非常可惜,孔子提醒我们也不要吃坏了身体,影响自己的健康问题。

不过呢,在讲究方面我们家里没什么,只是父母教会了我吃饭要准时,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应该要有规律,再大的事情都不能影响吃饭。现在很多人经常因为工作问题把自己的身体反而弄得不健康了,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没觉得,现在我倒也是这么认为,什么事情都不能影响我吃饭、睡觉的心情。因为只要我身体好,一切的事业都会越来越好。而王阳明的子弟在《传习录》中所记载的一段话我印象深刻,他说:“古今凡成大事者,皆无体弱多病。”文字可能有些不同,我不太记得清楚了,但就是这么个意思,让弟子们选人才的时候不要挑身体虚弱的人,事情容易一半夭折,甚至我觉得开会开到一半都会身体虚弱吧,所以真正做大事业的人一定会非常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

吃得干净卫生是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吃得讲究排场是为灵魂负责,人在身体和灵魂上都懂得自爱了也就懂得爱别人了,也就是达到了儒家的仁爱了,自爱爱人,修身齐家。我们这样农村的家庭对于食物、餐具的摆放都没那么讲究,但是结婚后我老婆倒是非常喜欢倒腾这些,她对食物的做法很有研究,各种各样的讲究我觉得也很到位,就是有时候感觉有点麻烦,事情多。所以,一开始我看到这样的方式还有点不耐放,我会觉得自己家里原来的习惯挺好的,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其实我错了,不能因为自己过去的那些家庭习惯而排斥一种对精神的追求,我们完全可以物心双丰收。

或许有人看到这么简单的事情很好笑,孔子也很耐心地教给他的学生怎么吃饭,这也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吗?我倒是认为很有必要,所以我们如果把企业当作学校,把员工当作学生,是不是应该要这么教他们?是不是应该让大家都学会保重自己的健康,吃有吃的样子,坐有坐的样子,在自爱的前提下再去爱人?是不是有责任让员工的身体吃饱之外还得让他们的灵魂得到满足?这就是孔老夫子“诲人不倦”的师德,我敢问自己,有没有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不耐烦,有不耐放就是自己德不够,觉得只想教大的不想教小事?这是我自己好高骛远了。要想让我们的企业世界领先,是否具备了孔子这样诲人不倦的品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