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论语·乡党》
粮食不要嫌它舂的精,鱼肉不要嫌它切得细。
我们家从小就吃饭被催得快,所以可以说是达不到孔子说的标准,说明经济不好,文明程度不够,父母要赶着做工,没有什么精细的吃饭体验,只是为了有口饭吃而已。所以父母就不太精细,因为根本没时间,他们都是回家可能比我放学都要晚的。这也是我现在为什么到哪里吃饭都比较快的原因之一吧,凡是见到我吃饭的朋友都会说:“你怎么这么快吃完了,吃饭慢一点,更有利于消化。”所以,这就是小时候没有精细的食物做工,也没有人工咀嚼再次精细加工的习惯。
现在开始追求一些孔子说的精细化吃饭了,也许这也是一种家庭习惯的进化吧。但是我也不想刻意改变父母的习惯,他们过去几十年的习惯,不能因为我们现在对于食物有一些要求而强求他们要顺从我们的想法。我认为吃饭的目的是吃饱,健康的吃饭吃饱有助于消化是最好的。但是不能因为怎么吃饭而制造了家庭矛盾,反倒失去了家庭的和气就不好了。
家庭习惯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渡,甚至是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所以不能着急的就把过去一代人身上的习惯要求他们必须改正,只要不影响大的健康问题,我觉得哪怕粗糙一些也无所谓。但是对于孩子的培养与教育,那更得全面,不能说吃得粗糙是错,吃得精细就对,只是我们在追求精细而达到更高的文明,很多孩子被过度教育而导致只喜欢吃精细的食物,那也是一种极端。社会总是让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接受粗糙,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能粗能细,而不是一个标准,食物不精细就不吃了,这就是厌食,就成了骄纵了。
我觉得孔子提出这个精细就是因为有人吃饭太过粗糙,不讲究,不利于健康。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要有所追求,并非只是一种标准。通常情况下我们追求精细的饮食是没有错的,但是到父母家、爷爷奶奶家吃饭,如果他们的这个标准达不到精细而这顿饭不吃了,那就是错误的,偶尔吃一顿粗糙一点的饭也不至于影响身体,反而这样成了一种娇气,显得不孝。这种情况是普通人在追求精细的过程中的极端。也有人反感精细,觉得自己从小到大就是粗糙着长大的,现在的孩子这么娇惯着是不行的,极度地反对精细,从而夫妻之间产生矛盾, 也和孩子有了不少的沟通问题,这种情况也不少,这是老古板的年轻父母。我觉得应该两者取其平衡而让上下两代融合共生,这才是我们应该要追求的一种生活中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