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时节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阶段,也是阳气最少,阴气最盛的阶段。
所谓“冬至—阳生”,从冬至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此后气候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
冬至虽然只有一天,但阴阳平稳过渡并非一瞬间,至少需要七天,所以,从冬至往后数七天,都为冬至区间,建议这七天不乱折腾,好好保养,等待阳气培育好根基稳定了再说,有利于来年新一轮循环,人也不易生病。
冬至特点:
①一阳来复。
两层含义:
一、冬至后,太阳走回头路,白昼变长了,太阳为万物之父,意味着“阳气”开始增长;
二、从阴阳角度,冬至这天,阴达到顶峰,阳来承接,所谓承接就是要生发制约阴,不然阴再往下就亢盛有害了;当然,这个承接需要过程,冬至这天开了个头而已。
所谓,物极必反,阴极生阳,有绝处逢生的意味,其中蕴含了大自然演变规律。
②气候变化。
冬至这天,虽然一阳来复,并不意味着变暖和了,反而更加寒冷甚至下雪,可以理解为:阳伏藏于下,萌芽生发则逼阴于上,阴重则冰雪易成。
冬至仅仅是个转折点,并非这天最冷,而是开启最冷时段(至冷区间)。
气候变化的时候,据①所讲,阴阳交替也在暗中进行(阴消阳长),阳气从萌芽到茁壮恢复成长,直到立春变暖,迎接春天到来,这个过程肉眼看不见,但却在悄悄演变。
③对身体影响。
《内经》有言: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四序推迁,气因时而变。人在气交之中,顺之则得其所,逆之则疾病生”
天地万物,同为一体,一年四季,人体脉搏同天地阴阳变化是保持一致的,这意味着,人要顺应这些变化规律保养,违背则疾病生。
根据冬至特点,结合身体变化,提供一些保养建议。
【冬至养生要点】
上面提了,冬至要延续七天,这七天内,可参照以下原则,确保“阴阳顺利过渡交接”。
⑴勿扰动阳气。
阳气刚开始生发恢复,还比较微弱,不宜过分扰动,以免耗损或阻碍其壮大。
*这几天宜清心,狠心断意淫邪念,禁欲,不近女色,以免泄阳;
*不过于剧烈运动出汗,尤其不晚上活动;
*泡脚的话,不过久,宜少出汗或不出汗为好。
⑵增加睡眠时间。
冬天宜“早卧晚起,以待日光”,这几天,建议一定早睡+延长睡眠时间。
没硬性要求的话,9点开睡,最迟不超11点,不上班上学,睡到太阳出来也可。不少老年朋友,起的太早,还黑咕隆咚,就活动开了,不符合规律,寒邪也太重,不推荐。
另外,中午可以补个午觉,或闭目养神一会也行。
⑶平和低调。
冬至仍处于冬天这个大环境中,万物寂静收藏,情志方面也宜低调些。
如非工作学习要求,这几天独处静修静坐、读书都行,不过于喧闹;
各种思虑烦心事,先放一边,安静几天,不悲不喜;
暂时不参与各种争斗或相关扰乱心神之事。
⑷切忌过劳。
简单讲,不管干什么,不要累到了,搞得疲惫不堪,眼皮发沉。
除了保证充足睡眠外,中途感觉累了,即刻休息下,闭目放松下也管用,按摩下太阳穴也行。
⑸避寒养阳。
这几天不碰冷水,尤其女性朋友,寒邪入体,影响极大;
北方和部分南方地区,温度还是比较低,做好保暖,不冻到了;
每天晒会太阳,隔着玻璃也行。
⑹关于饮食进补。
原则上,冬天适合进补,但不代表适合每个人。
所谓“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天地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要结合个人体质来,痰湿湿热上火厉害,重在控饮食,少补;气血大亏,体质弱,抵抗力不足者,可适当进补。
这几天倒不宜补得过猛,以免引发阳亢燥热,也不推荐刻意助阳拔苗助长什么的。
⑺老年人/慢性病者/体弱者。
如开头所讲,冬至前后这段时间,阴寒之气渐重,相比于之前,猛的转变,令到老年朋友不太适应,这里作个提醒。
*重点关注下心脏方面,冬天为肾所主,肾水属阴,阴极易克制心火,以使心气变弱,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家中有老人的,冬至前后,有空多陪伴关注下;
*这段时间,尽量少外出,以免受风寒之类。
总之,要重视冬至这个转折点对身体的影响,提前准备应对,安稳度过阴阳交接期,身体得以适应,一般就没事了。
⑻夏病冬发。
有一种“伏暑”症,夏天炎热之时,大汗淋漓受到暑邪侵袭,后又突遭风寒之邪,肌肤封闭,暑邪出不来,就潜伏于内,待天冷之后容易被触发。
冬至,此类伏症易发作,多见于身体四肢发热,有的咳嗽痰中带血,大冷天还出汗,气短无力,心烦睡不着,爱喝冷饮等反季表现,考虑白虎汤加减,不多解说,大家有个数就好。
冬至,除了吃饺子等传统过节外,建议参考以上原则,未来七天做好养护,这是为明年四季循环打基础,也能防病,“治未病”总比病了再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