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初年,不少粤剧艺人参加了反朝廷的洪兵之役和太平天国,因此粤剧长期被官府禁演,梨园弟子备受打压。光绪十五年,1889年,粤剧同业在广州建立八和会馆(和合八方之意),召集同人,重整旗鼓,粤剧才从谷底慢慢爬出,重现复兴生机。
戏院兴起后,粤剧开始全部采用粤语,戏棚官话逐渐被淘汰了。广州第一家售票公演的戏院是西关的广庆戏院,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第一家专演粤剧的是同庆戏院,13年后在长堤开张,有五六百个座位,后来改名叫海珠大戏院。从咸丰初年的凤凰仪班(广府班),到清末的省港大班,许多班子轮番粉墨登场。戏班开演头台每一晚,都是先演《六国大封相》,全班演员齐齐亮相,然后再演其他剧目,往往一开锣就演足三天四夜。晚清活跃在广州舞台上的广府大班,有三十六班之多。(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