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王老师的《慈母情深》,有很大的感触,他是在用这一篇教语文,整个过程都沉浸在“这一篇”里。记得以前观温玉玲老师的课,当时也是觉得好,因为整节课恰如“穿针引线,抽丝剥茧”,一步步揭开了教学的目的。但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好,现在知道了,因为当时温老师引导学生沉浸在“这一篇里”。
1.沉浸在“这一篇”的教学中
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材料,更是言说对象。散文,借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章法结构,塑造出属于自己所见所闻的言说对象。
散文教学,不能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上去,而应该理解、感受“这一篇”独特的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及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王崧舟老师从导入开始,一个“深”字的解读,便进入到“这一篇”。生字复习蕴含于对文章的概括中。四个镜头的解读,围绕作者的迁词造句进行,情感体验始终围绕“鼻子一酸”展开。练笔的进行,语句章法学三个“我的母亲”,情感依然与作者的“鼻子一酸”相呼应。
2.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文本情感的链接。
散文作者基于个人经验的表达,是当时作者心境情感的体现。散文教学不应跑到作者所借以表达的“言说对象”上去,不能借着“言说对象”,跑到精神情感,强迫学生理解并具备某种精神情感。更不能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上。而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建立学生与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对“龟裂”的理解,对“鼻子一酸”的体会,对“震耳欲聋”张力的感受,都在努力唤醒学生经验,建立与作者的链接。
或者不光是散文教学如此,其他教学也是如此,建立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联系,通过体会文章独特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沉浸在“这一篇”的情境、情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