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校园里洋溢着筹备元旦师生联会的热烈气氛,而我,则肩负着数学学科组小品节目编排的重任。从剧本的构思立意,到角色的选定与分配,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地牵动着我的心。尤其是剧本中角色名字的确定,成为了这段筹备过程中一段独特的小插曲,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当我第一次把初步选定的剧本发给参演的四位师生时,一位学生的反应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看着剧本,眉头微微皱起,嘴里嘟囔着:“哎呀,我可不想叫包子。这个包子,太难听了,以后同学们肯定会拿这个名字开玩笑的。”她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在那一刻,却清晰地传入了我们每个人的耳中。我看到了她眼中的犹豫与不安,那是对自己在同学面前形象的担忧,也是对这个角色的一种本能的抵触。
“可以的,可以的,咱改改。”我连忙开口安抚道,试图缓解她的焦虑情绪。
“叫桃子吧。”我随口说出了一个名字,心想这个名字听起来活泼可爱,应该比较合适。
“少了点喜感的。”数学组长马上反驳道,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节目效果的严谨追求。
“那叫糖果呢?”另一位老师也加入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拗口,不好叫。”大家纷纷摇头,否定了这个提议。
一时间,五个人的会议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大家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着合适的名字。
这时,数学组长宋老师提议听听孩子的想法。我看向那位学生,轻声说道:“孩子,我们听听你的意见。毕竟这是你的名字,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她微微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似乎没有想到我们会征求她的意见。她慢慢地说道:“老师,我们能不能起一个词语,比如:姓王,叫最好。我叫最好,妈妈叫最好妈妈。”她的语速有些慢,带着些许的顾虑,可能是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认可,但又充满了期待。
话刚落,我们三个大人对视了一眼,异口同声地说道:“可以!”我还禁不住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赞叹道:“这个名字太棒了!既有创意,又朗朗上口,还很符合小品幽默的氛围。”她的脸上顿时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那笑容中充满了被认可后的自豪与喜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次排练,这位学生都格外投入,她的表演充满了活力和自信。看着她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几天,我一直在研读《学习评价七策略》这本书,书中特别强调要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参与制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而这次小品角色名字的确定过程,不正是一个生动的实践案例吗?孩子们从来都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和安排的容器,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是否常常因为自己的“经验”和“权威”,而忽视了孩子们这些宝贵的想法呢?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他们有着自己的生长节奏和方向。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倾听他们的声音,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当我们真正放下身段,去尊重和信任孩子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所蕴含的能量和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次元旦师生联会的小品筹备,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节目编排,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旅程。我更加明白,尊重就像一束光,照亮的不仅是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也会温暖我们的教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