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比较慢,平时时间也不是很多,但是只要每天看一点就心满意足。阅读的过程,心能渐渐平复下来。
在锻炼控制意识方面,作者建议向东方学习。
瑜伽、武术都是经典的手段,还有冥想。
视觉之乐。通过看所接收的资讯,能带来丰富多变的心流体验,比如欣赏艺术品,观赏美景,于平凡中看到不平凡之美。
聆听喜乐的乐音。青年人脆弱而正在发育的人格,整天不断地面临种种威胁,尤其需要具有慰藉模式的声音,重建意识秩序。想起自己青少年不也是如此,对于音乐有一种依恋。可是我们常听音乐,却很少用心去听,其实无论哪种事情,除非用心,否则不可能产生心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的音乐上。摇滚乐的打击伴奏,令听众联想到母亲子宫里听到的心跳声。音乐的高阶层次是把联想的可能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后是能够分析式聆听音乐,这是最复杂的阶段,如果能培养这种能力,享受音乐乐趣的机会遍呈几何式增加。
作者对于当下教育忽视美术、体育和音乐感到惋惜。其实这些才是最能提升个人生活品质的课程。让孩子沉浸在这些过程中,远比获得成果更加重要。
美食之乐。抱着冒险和好奇心理,为体验本身去试探食物的潜力。
压抑并不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基于恐惧而勉强压抑欲望,人生就会变得黯淡无光。这种人会变得刻板、自卫,自我也停止成长。唯有自动自发地遵守某些纪律,人生才有乐趣,而仍然保持理智。一个人若能学会发乎本心,控制本能的欲求,就能享受乐趣而不上瘾,不至于成为欲望的奴隶。这一段关于压抑、修行、自律、上瘾之间的辩证逻辑阐释的非常清晰。
组成人体器官的各个细胞或组织就是我们跟宇宙其他部分接触的工具,身体就是一架探测器,有很多灵敏的装置,可以从广大无垠的空间汲取资讯。
其实只要用心,达到一定的技巧高度,享受心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六章开始介绍思维之乐。身体与心灵相辅相成,只要能带来乐趣,必然和心灵有关。我们对于心灵的控制力是如此薄弱,注意力需要被吸引,心理需要被填满,于是投身电视、手机的怀抱不能自拔。
介绍三种经典的思维之乐体系:历史、科学、哲学。
记忆是科学之母。作者认为当下对于机械式背诵的不认可,未必是好事。记忆不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把复杂的资讯牢记心间,并不是绝对的浪费。记忆中存储足够资讯的人能够独立自足。,不受环境产生秩序的限制,保持心灵不陷于混沌。
当然光靠记忆不够,还需要把记忆按照一定体系逻辑规则整理。
这就是思考的乐趣。人们会自发的思考创造。外来力量会从中拣选。
他认为快乐与自信能使人心无恐惧,因此是最高的善。
心灵自有一套法则的人,在极度困窘之中,依然能在汹涌波涛之中,找到清醒的小岛。对于我来说就是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