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这是一首讽刺统治阶级官僚们的诗。朱熹《诗集传》:小曰羔,大曰羊,皮所以为裘,大夫燕居之服。(小羊曰羔,大羊曰羊,皮毛可以制称为裘,大夫退朝之后所穿的服装)《左转·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曰双鸡。杜预注:卿大夫之膳食。由此可见,当时已经将统治者的享受定为制度了。
崔述《读风偶识》:为大夫者夙兴夜寐,扶弱抑强,犹恐有覆盖之未照,乃皆退食委蛇,优游自适,若无所事事者,百姓将何望焉?……明系太平日久,诸事皆废弛之象。
作为士大夫,应该起早贪黑,匡扶弱小,打压权贵,但现在却怕有如盆倒扣地面而阳光无法照到(比喻暗无天日),高官皆退朝后早早歇息,悠然自得,如果整日这样无所事事,百姓该怎么办呢?……现在太平的日子久了,诸事都有荒废的迹象。
姚际桓、方玉润俱谓此诗【摹神】,就是说诗中通过对人物形态(服饰、步履)的描摹,将人物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透露出作者讽刺嘲笑的意味。诗中没有一句显示主观倾向的议论,没有一句富于感情色彩的咏叹,有的只是极平淡和客观的描述。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素丝:洁白的丝。
五:指丝线的交叉,不是数名。陈奂《传疏》:当为交午之午。故书午为五,此五、午相通之例。
紽:陆德明《经典释文》:它本作佗,或作紽。据此,是陆所见到的诗经作【它】,它是佗的假借字。《小弁》:佗,加也。五佗就是交加的意思。【素丝五紽】是描写白丝线将羔羊皮交叉缝制成的皮衣。
公:供门。陈奂《传疏》:公门谓应门也。应门内治朝,为卿大夫治事之所。
退食自公:从公家吃完饭回家。
委蛇:韩诗作逶迤,原指道路弯曲绵延的样子。这里形容走路大摇大摆、悠闲自得的样子。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革:皮袍裹子。
緎:羔裘之缝也。五緎与上章五紽同义。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缝:按缝的本义是以针缝衣。这里引申为衣服缝制得合身。《毛传》:缝言缝杀之大小得其制。
总:《毛传》:总,数也。陈奂《传疏》:毛传里的数字应当读数罟之数。数罟值数意为细密,则五总乃言其交叉细密,与上章五紽、五緎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