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
修行不是一场魔术表演,从头到尾让你兴奋、惊奇、目不暇接。它也不是逃避日常琐事的盾牌,因为它可能比你企图逃避的日常生活更加琐碎平常。
修行的目的不是完善目前的生活或者美化自己,如果是这样,佛陀当年大可不必舍弃王位出家。他从小生活在父王为他砌筑的高墙之内,锦衣玉食,不知痛苦为何物,然而,当他偷偷跑出宫外看见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实后,就决心不再自欺了。修行没有什么宏大的目标,只是不再自欺而已。
一旦开始修行,就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多么无知。无始以来养成的习惯让我们很不喜欢单纯地与自己相处。保持清醒与觉察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因为它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评判、不希冀、不回避。这简直让你感觉走投无路。可是,觉察还不止于此,你还要清清楚楚地看着自己是怎样试图寻找退路、出路却无果而终的。
说实话,对于刚刚踏上修行之路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并不美妙。以前当你不痛快或遇到问题时,你可以焦虑、尖刻、迁怒、自责,可以吵闹着把周围的空间填满,可以不理会真相而只沉浸在情绪的发泄中。然而,保持觉察让你认识到这一切都无从做起。
自古以来,追求精神修养的人都需要具备一种品质,那就是忍辱。“忍辱” 在现代人的词典里似乎与“怪僻、自虐”之类联系在一起,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屑于有这种品质。但是,从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况不急于做出反应,不急于逃避不安、寻找安慰,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这有时也被称为寡欲或甘于寂寞。
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的做法。
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回避则会加强恐惧。不迎不拒使我们放松下来,这时,我们才更有可能瞥见一切思想行为、一
切欢喜哀愁背后的那个东西。
【消化总结】
修行的目的是要学会不自欺,和真实的自己相处,我们要时刻觉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生活中的小事是最有利于修行自己,“忍辱”就是修行的一种好方法,不要过于期望和恐惧,放松下来才会看到情绪背后的内在是什么?
【关联过往经验】
忍辱这个词,在我的词典里似乎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词,总觉得它是一种不好的品质。
之前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哪怕是嘴巴上面不说,心里也会对这个评价很在意,好长时间才可以消化掉。比如说发朋友圈时我都会考虑半天,写了删再写,也比较少发朋友圈,发出去之后呢就又比较在意别人给我的点赞和留言。自从上次向一位老师学习思维课,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忽然明白了。我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是我太小我啦,而且有些执着,这也是我需要修行和改变的点。
生活就是一场丰富多彩的修行,要看见那个富足喜悦的自己。
【设定目标计划】
目标:觉察情绪
行动:
每天睡前花几分钟时间,回想一下当天的情绪变化,和情绪成为好朋友,挖掘自己情绪事件背后真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