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的书,其中一个篇章为美国之行的见闻。
书中讲到在华盛顿,城市处处都是教育资源。
建筑非常低调地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结合,没有大幅巨星宣传广告,也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
没有一片垃圾,街道所在之处是伟人的雕塑,所见之处完全没有视觉污染的街道。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所有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
每一个商场好像是一座有艺术气息的宫殿,干净纯粹地没有推销广告。
购买任何产品,都没有假货。
梅西百货公司的创始人曾经是一位童工,白天辛勤工作,晚上精进自修,终获成功。
白宫内有奥巴马夫人的小菜园,他们经常请小学生来参与劳动,并一起享用有机膳食,俨然成为了劳动教育基地。
升国旗时没有人讲话走动,都是不约而同的认真肃立致敬。
他们热爱国旗,尊敬国旗,到处悬挂国旗彰显了他们爱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为了保护环境,个人焚烧垃圾都是违法的。
道路上主动让路、秩序排队、安静有礼。
一切无声却有形,真实且直观,都有教育的痕迹。
美国的道德教育存在于每天的生活细节中。
而他们却没有专门的德育课或者是思想品德课。
他们更强调环境的影响,以及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榜样示范的力量。
没有专门设置的品德课,但教育效果却非常明显。
所以由此可见,德育不是教化而来。
整个国家的德育环境,不是口号呼吁出来的,而是身体力行做出来的。
隐性德育的构建,在美国无所不在。
在春节的上海淮海路,到处都是垃圾。
如果我们的城市没有乱丢的垃圾,那就是一项极其伟大的进步了。
当然还有消除插队、卖假货、无人礼让老人座位、不急于抢车道等等。
我们的教育迫切需要构建隐性的德育,不是形式主义的知晓,而是身体力行地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