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生分享了一个视频给我,说的是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沉迷于手机,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还没有看,儿子已经看了,他不满地对我说,爸爸什么意思,说我沉迷了吗?
我不懂儿子的意思。于是,我们一起观看。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大多数情况,指的是沉迷于电子游戏。游戏是世界上一群最聪明的人,根据人性的弱点设计出来的,它们充满了诱惑与陷阱,连成年人都无法抵抗,更何况是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
我沉迷了吗?我没有!儿子自问自答。并看着我,寻求我的确认。
你当然没有沉迷,手机对于你来说只是工具。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儿子。
我想着儿子从小学阶段,就自发地倡导反沉迷,成功了,又进去了,再上岸。一直处于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可以说既有沉迷的现象,亦有戒断的勇气。他只是放长假的时候,玩玩电子游戏,应该不算是沉迷。即便是沉迷,我也不能加以肯定,要给他正向的心理暗示。
接着看,儿子对我说。
有的孩子拿着手机,说是学习的工具。可是有几个孩子会拿着手机学习呢?有的教授说,一定要给满15岁的孩子配一部手机。可是大多数家长都只是给孩子配了手机,而不能像教授那样,合理引导孩子,正确地使用手机。这就是问题所在。
不对呀,你就是把手机当成学习的工具,难道你是很自律的少数人吗?而我也并没有沉迷手机,这只能是一个谬论,你和我都可以证明,我们不会沉迷。我对儿子说。
儿子笑着说,谁说这是谬论呢?我认为他分析得很有道理。
难道儿子这么坦诚地“自曝”他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玩游戏?可据我的观察,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难道是最近沉迷了?我感到疑惑不解。
没有等到我的回应,儿子继续说,你就沉迷于手机了呀。
什么?我很少玩游戏,可以说相当自律,怎么会沉迷呢?让我感到更加疑惑了。
我还没有回答,儿子又对我说,你每天都日更,不是沉迷吗?
原来儿子指的是日更,我由紧张变得轻松,微笑着对儿子说,这也叫沉迷吗?我感到很委屈。
儿子认真地说,谁说不是呢?日更,不是需要借助手机吗?这也叫沉迷。
儿子这么解释,我倒是无话可说了。我由衷地笑了,对他说,这样沉迷,我喜欢!
有时候,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情,都要过脑子。比如,我们看到了这篇短视频。作者说得太肯定了,很不负责任。
已经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家长和孩子看了,就会觉得倍感安慰,大多数的人都会沉迷,我何必要与自己过不去呢?于是,就心安理得地自甘堕落了。在应该努力与奋斗的年龄,消磨了太多美好的时光。
没有沉迷的人群看了,除了少数头脑清醒,意志坚定的人,会坚信自己不沉迷。其他的人,大概也会觉得是一种安慰,既然大多数人都会沉迷,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么,我也终将会沉迷。我不沉迷,会不会是不正常的少数人呢?还是我没有发现更有趣、更神秘的游戏呢?
当然,也有人像我家先生这样,担心孩子会沉迷,不相信孩子,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在这种心态之下,更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有可能会反向证明,我本来没有沉迷,既然你不相信我,那我就沉迷给你看看。
该怎么做呢?儿子对手机的反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说当我没有时间与手机亲密接触的时候,我对手机如饥似渴,到了暑假,我有很多机会看手机,反而觉得很平常。
手机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多数时间都无法限制。电子游戏也是必然存在的,更没有必要因为担心孩子沉迷,而禁止他们玩游戏。他们必须有机会亲自体验,才觉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奇,那么容易上瘾。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我们最大的教育是学会浪费时间。绝大多数人在相当多的时间内都需要消磨时间,比如看轻松的影视剧,毫无目的地玩游戏。
如果白天刻苦学习、辛勤工作,晚上回到家后,仍然高效地生活,会感觉自己被严重压抑,甚至有一种要爆炸的感觉。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在大多数时间都能高效、高品质地生活,这实际上是一种暴力。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很多满足不了的愿望,处理不了的黑暗,克制和压制,只会让人感到憋闷和难受。
这时,我们需要通过打电子游戏、刷短视频等方式来消磨时间,让自己的心灵能量得到释放。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平时,由于时间原因,无法玩游戏。寒暑假期间,本来就是孩子的休息与放松时间,是可以让孩子有限制地玩玩游戏的。只要内心得到了放松与满足,他们才更有可能更专注、更高效地投入学习与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