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6年5月份入职,大约几个月就走向负责岗位试炼,17年始带团队。组员从起初的12号人左右,到18年底团队成员已经有30多人。期间有过失败,工作摸不清楚主次,团队关系没有处理好,曾经一度怀疑自己,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管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在摸索不断进步,到18年下半年慢慢找到感觉,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学会把握工作重心,下放工作机会,学会与团队相处,学会在组员与领导之间怎么做好一个桥梁,自己的性格脾气这期间慢慢变得不那么浮躁。19年是自己工作上更游刃有余,更上一层楼的一年,有精力去反思工作这些年,自己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积累了哪些核心竞争力的工作能力与经验,也有了去尝试学习新技能的心情与时间。回顾总结下17年-19年这两年的工作:
一、搭建组内效率目标
18年我开始制定了效率目标与效率合格值。背景是有次产品反馈我们的效率比较差,曾经一度在让我把效率数据发到组内群同步给同学,当时已经是下班时间了。晚上我跟哥哥分析,哥哥也认同是我们的效率有问题,我们每天积攒的广告,总是第二天早上就能处理完,而不是积攒了一天、两天的大量,我们总是追着业务跑,跟业务是一前一后,跟着业务的尾巴,可能组内有效率低的人员,稍微提升一下整体的效率就赶上了。此后我开始主动关心效率,制定效率目标,不再被动。而合格值要定多高,区间在哪里,用什么方法,我在思索。领导之前给过意见可以做压测,我也咨询了哥哥的意见。这次采取了不低于团队均值的5%为个人效率合格值。之所以是不低于团队均值的5%,而不是团队均值,因为团队均值是一个浮动数据,每天、每周都是变化的,而在不低于均值的5%和10%之间,考虑到高目标要求,最终选择5%为准线。此后每周会把全员的工作量数据,合格值数据,低于合格值人数,进行公开邮件同步,某种程度上督促大家。当时也犹豫,专门调查,是否愿意想把自己的工作量同步出去,有的支持,有的觉得自己清楚就好了。最终站在业务角度,选择客观呈现出去数据。
此后我一直把重心放在业务的效率上。团队效率,团队成员效率,积极关注数据变化,同时也会根据数据变化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同时开始思考,导致数据有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关注数据背后。比如2小时时效数据变化,我会思考是什么导致它的变化。
18年产品细分行业,根据业务量数据,组内调整,搭建了2个大组,及时关注两组的效率数据,基于细分后的业务特性,开始思考定不同考核指标,目标也随之考虑如何调整。当时也开始下放工作任务,每个组内定对接负责人,组内的咨询,排班等事宜,组内自行讨论安排,我把重心始终放在团队效率。
二、搭建质检模块
真正打开自己做质检的模块化思维,是一次去成都出差,学习其他项目组的业务,看到别人的质检模板,后来我们开始恢复质检了,按照学习的经验,结合我们的情况,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模块,质检同学本身学习能力比较强,比较细心,沿用的也比较好,就这样质检模块就顺利跑起来了。这次之后就像思路被打开了,越做越优化起来了。
考试方面,制定了开卷考试的模式,因为目的是让大家去讨论,去查询,去解业务,开卷有益。后来我们组是开卷,其他组是闭卷,领导统一说都可以采用开卷,就这样一直被固化下来。
在考试合格分制定上,我们约定初考试是80分,后面逐步提升到85分,后面也形成了复考考核要求分90分,希望引起大家对考试的重视。这个模式也被领导采纳,并在其他组普及约定下来。
考试试卷是围绕日常质量内容,近期更新的业务,基础业务等展开。分为判断题、做答、选择题等形式。
三、执行绩效考核
绩效考评,考核指标根据日常的合格数定制准线,有些是已经有的标准线。第一次做考核,做评语的时候,哥哥给我意见,从贡献程度上分为突出贡献,较大贡献,稳定贡献,依次是五星、四星、三星,在人员比例上,我们百度了大公司考梯次的比例人数。
四、搭建规产品管理
随着业务量的变化,产品越来越细,为便于执行,便于质检也顺利展开工作,18年我开始着手产品文档搭建供内部使用。搭建了1个通用模块、4个行业模块,每个模块涉及的具体业务对标注清楚时间来源,便于追踪。后面这些文档提供新团队延续使用做参考。
五、搭建信息同步群、搭建咨询渠道、搭建输出板块
随着业务信息流变多,尝试过邮件、文档各种方式信息同步,而文档和邮件都不便于快速追踪,尤其是紧急信息,如遇到有人休假之类的,信息同步就更成为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后来我们组建了一个信息公共群,这个群只用于同步信息,便于大家及时的搜索检阅,这个确实方便了很多,并一直被后来的团队延续使用。信息群适合紧急重要的信息,也可以看到哪些人没有关注,及时跟进。
六、产品打杂
一是搜集一线的需求反馈给产品,包括产品问题和产品建议。如是自己不熟悉的场景,搜集上来的问题,自己会先使用、感受一下,明确实际的问题,然后尝试描述场景,刚开始基本是对需求“复制粘贴”,上报上去,后面慢慢接触产品的工作习惯,也学习把需求分类,考虑需求的重要优先级,影响范围,适用场景,发现日期,开始”需求管理“,再后来,发现有些需求开发时间,排期过久,也尝试想临时的替代方案,需求管理表开始增加一栏“现处理方式”,再后来也有点经验了,也尝试想想自己的思考方案,需求管理表又增加“产品方案意见”,还有需求的进展管理,已实现,未解决等。
二是新功能上线或者系统改版,做测试体验,帮助反馈使用体验问题。基本是用户的角度反馈产品问题为主。
有时候作为用户,我们比较想产品采纳我们的建议方案,觉得产品不够真正理解我们的,比如我就希望可以做一个某某功能,比如走到哪里审哪里,我们的“半解决方案”,产品只是一旁笑了。从用户的角度也会吐槽:为什么我们觉得重要的,有助于业务,也需要的功能为什么不做,不优化,而做些对我们用处不大的功能,尤其是每次新旧系统改变,作为用户的我们都要经历一次习惯变化的阵痛。
我们作为用户,容易陷入自己的主观判断,想当然。现在对产品工作多少有些了解,产品做什么,不做什么,做多少,怎么做,慢慢谨言慎行,多观察事物。
想到工作中产品与开发之间相爱相杀的写照。我问哥哥为什么开发修BUG的脑回路如此清奇,如下图。哥哥说开发每次修BUG在悬崖边上,一个BUG可能带来新的四五个BUG,开发一直在解决问题也在制造问题,制造一系列的灾难,直到后面代码改不动了(此处哈哈哈)
七、第一次危机处理
第一次危机处理是组内发生重大安全风险。当时紧急排查了问题,发现隐患埋藏久,涉及人员范围广,觉得自己日常风控做得不够到位。后面紧急开了预警会,强调事情严重性,排查追踪,新订单有遇到类似情况,让大家及时@我,自己主动去库存复盘待处理单,和已处理单是否还有隐患。事后分析,总结整个事件的背景,事件的处理情况,事件原因分析,解决措施计划。真的是记忆犹一次危机处理。
八、说说与团队、领导相处的经验
刚带队的第一年,自己手忙脚乱,情商也比较低。
比如对业务有不同看法,直接找领导,把领导的回复截图放到群里,以此证明我的意见是对的,现在想想过于激进,没有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是情商比较低的表现。
有段日子,业务处理不完,组员天天加班,我跟另外一个负责人,也没有主见,大家长期累积,怨声载道,直接在领导群吐槽,后面领导跟我们说,加班的事情我们自己要拿捏好,把控好。后面自己总结经验,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就隔三岔五的跟大家提前招呼加会儿班,一般也会控制在8点左右,比如周一、周三、周五这样的节奏。当然也有人抱怨,有的人吃饭时间过长,我们应规定吃饭时间时长,有人提前释放工作应追究是谁释放了,也有被这些意见摇摆,后面想想,还是没有做这些强制规定,顺其自然了,当然我会把工作情况及时向上同步。
组员有不愿意加班的,托辞说身体不舒服,因为连续多此使用相同的借口,我没有理会,组员直接找到了上级领导,领导说不愿意加班就不强求;后面有遇到此类情况的,我是让同学报备一下,群里周知一下。有误解也会及时沟通清楚。
还有次,新产品上线,产品咨询上线后的变化,由于组员的习惯还没培养成,大家多是抱怨,我当时也不清楚情势,直接把组员的意见回复了,大家都觉得没有改版前好,产品当时就回复说“作为管理者不应该过于从众,被牵着走”。后面自己做问题反馈,产品反馈,都在组内反馈意见上,结合业务目的综合评估,自己真正先去了解,思考清楚。
有老组员想调换位置,我没有很爽朗答应。其实是个人情绪,觉得大家都不喜欢跟我坐一起。哥哥就开解,要换个角度看事情,比如可以直接说,你干嘛换位置,不喜欢跟我做一起吗,可以很幽默玩笑的与组内同学沟通。而且老同学跟着一起奋斗那么久,还比不上没有来的新人吗。说的我好惭愧。哥哥说心怀豁达一些。
还有一次,误以为某同学没有报备提前走了,一时情绪化问:某某是哪个公司的?一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在握生死大权的阵仗。好不羞愧。哥哥说人要保持善良,出来工作都不容易,不要摆架子,大家都是平等的。
还有次,组内离职的同学又想回来工作,领导问我的意见。当时也没有多帮助争取,比较直接说日常表现一般。哥哥觉得碰到别人面临生活机会的时候,能够善良就善良。后来我又跟领导说该同学离职的原因是希望学习新东西,如果愿意回来,如果可以工作至少1年以上也还是可以接受的。领导回复已经招到合适的人选。后面好像是去了隔壁项目面试,隔壁项目组来咨询该同学的表现,相对只说好的表现,客观表明离职原因。
哥哥说我就是个桥梁角色,要学会平衡处理。这个真的是一门情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