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群里发起了一项小小的调查,问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习,收到了好些小朋友的回答,他们的回答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为了学知识,上大学,将来能有好的生活;第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或理想;第三个就比较深刻了,是为了将来有更多的选择。
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回答,第一个回答非常明确,很清晰;第二个回答也很明确,将来要做太空员、武器设计专家,但是说实话,这个目标还是有些虚幻,我们几乎每一个人在小的时候都被大人问过理想是什么,但是真正一直为理想奋斗,最后实现理想的人有几个呢?另外,小时候我们很多人的理想其实并不确定,还会时常变化,所以这个回答还要看孩子是基于目前一时的兴趣还是基于一直对太空或武器的着迷,并且不断在探索;第三个回答,孩子妈妈也说有大人引导的因素,所以很有可能并不是孩子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从孩子的这些回答来看,其实他们自己可能并没有太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实际上,我们大人也有很多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哈佛大学一项针对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的调查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暂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且长期的目标。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只有13%的人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可见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是目标模糊的,现在的社会条件下,估计这个比例更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在的孩子基本上不需要为生存而焦虑,很多孩子衣食无忧,没有要改变生活现状或者说进一步改善生活现状的内心驱动。
其次,因为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设定了人生目标,并按照目标落实培养计划,孩子只能跟着父母设定的目标亦步亦趋地往前走,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
再次,由于要完成父母为目标设定的各项学习任务,很多孩子几乎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的禀赋得不到发展,梦想也就随之消失。
最后,由于疲于应付来自父母的各项学习压力,一些孩子感觉自己沦为了父母的工具人,什么都做不了,价值感严重缺失。就如案例1中那个孩子说的“每天这样学习,这样生活,真是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我们都知道清晰的目标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孩子没有主体性,没有梦想,没有价值感,父母即使给他设定了明晰的目标,规划了远大的前程,孩子没有内驱力,又如何去实现呢?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没有期待,不爱思考,不愿改变,“躺平”这个词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帮助孩子设定学习的目标,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平时的生活里,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发生的公共事件。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看新闻,听时事,就孩子能懂的新闻事件与孩子展开交流,也可以就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件与孩子进行探讨,还可以带着孩子参加一些大人的聚会,听一听大人讲自己的专业话题或者个人的成长故事、工作体会,既培养孩子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又帮助孩子全面、客观地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样孩子才能把自己与世界联系起来,既有开阔的眼界,又有广阔的胸襟,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致于局限在个人的得失里。
第二,孩子目标的设定要有适切性,既要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又要考虑到家庭的具体实际。每一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爱好兴趣也不相同,家庭环境也不一样,如果不考虑这些,盲目地为孩子设定目标,很有可能弄巧成拙。比如,案例3的父亲在为孩子制订目标时,就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身体情况,导致孩子运动过量,心脏劳损,住进了医院。比如,前些年有的家长看到奥数比赛获奖能在升学的时候加分,即使自己的孩子数学思维并不拔尖,也把孩子送去奥数培训班,结果非但没有升到理想的学校,还磨灭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孩子感兴趣的目标,才能激发孩子的信心,也越容易达成。
第三,为孩子设定目标,必须要以孩子作为主体。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自作主张为孩子设定目标,或者将自己未实现的目标附着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自己去完成。事实上,孩子更愿意执行他们按自己意愿决定的事情,那些由父母制定出来的目标,在孩子眼里只是父母用来管制和约束他们的条条框框,因此他们很难从内心认可并为之努力。只有当目标是他们自己制定或参与制定的时候,他们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目标,从而产生目标感,愿意为这个目标付出努力,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也只有这样的目标,才能成为他行动的持久动力。比如案例2中的小燕,分析了自己的特点,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制订了适合的学习计划,执行起来就有非常强的针对性,也特别有动力,学习效率很快就提高了。小斯宾塞自己决定要开图书馆,所以他克服了没有经费、材料,环境脏乱、没有暖气等困难,最终让图书馆成为了孩子们快乐的天堂。正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所以他们愿意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
第四,目标的设定还要注意长短关联。不管孩子是有着坚定的理想,还是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长期的目标,都应该要把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关联起来,要让孩子明白他的终点在哪里,需要付出哪些努力。比如,孩子的理想是做一个飞行员,这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带孩子先了解成为飞行员的一些必要条件,比如身体素质要求、学业要求和心理品质,然后把这些要求分解成不同的目标,落实到平时的学习、锻炼中;又比如,孩子的目标是一个学期提高英语成绩20分,那么就可以把这20分分解到每一次的考试中,这样大的目标引导方向,小的目标具体落实,大小目标互相关联,孩子就可以不断地“跳一跳,够得着”,目标就可以真正得以实现了。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设定了目标以后,如果父母不能经常提醒,强化他们的目标意识,很可能孩子热度一过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所以,在跟孩子一起制订了目标以后,还要不断强化他们的意识,引导他们将目标的实现落实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首先,要在确定了目标、分解了目标以后,最好将这些目标可视化,比如,可以制成表格贴在孩子房间显眼的地方,完成一个涂上彩色;也可以在孩子的房间里挂一颗目标树,将目标剪成一个一个的小果子,完成一个挂一个小果子;还可以把分解的目标写在一张一张的彩色纸上面,完成一个目标就将这张彩色纸折成小星星放进玻璃瓶里……这样孩子能看到目标达成的进度,也会产生成就感,就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其次,要不吝鼓励,及时复盘,适时调整。不管目标制订多么精准,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这时候孩子们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这就需要父母及时给予鼓励,或者像小斯宾塞的父亲那样问一句“放弃还是选择”,以坚定他的信心与决心。同时,还要帮助他对前面的努力进行复盘,找出问题,分析问题,查找对策,适时地对目标进行调整。
最后,在孩子的目标实现了以后,最好能有一个仪式感,让孩子体验到目标达成以后的成就感,可以为孩子举行一个颁奖仪式,颁发一个孩子制订目标时与家长商量好的奖品,也可以为孩子举行一个庆祝活动,让全家人都来谈谈孩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付出的种种努力,或者是孩子实现的目标为家庭带来的变化,比如孩子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以后,家里的氛围和谐了很多,欢声笑语多了很多,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样的仪式,我们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付出大家都能看见,而且他的付出是意义、有价值的,他自己也是有明显的成长的,这样,在制订下一个目标的时候,他会更有方向,更有信心。
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制订了怎样的目标,父母都要小心自己的控制欲,不能因为孩子制订了目标,就像一个直升机一样整天盘旋在孩子的头顶,不断地提醒、督促,要知道孩子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对孩子实现目标非常重要,父母要给孩子提供的是支持与帮助,而不是监督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