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过半,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阶段性的盘点(时常对工作、生活进行阶段性的盘点是一个好习惯,能够促使我们发现问题,弥补不足,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孩子这个暑假有什么收获?是掌握了一项技能?是完成了一趟旅行?还是阅读了几本好书?或者是帮父母承担了一些家务、自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作为爸爸妈妈的你们又在这个暑假里收获了什么呢?是陪伴孩子运动、劳动,增进了亲子关系?是跟孩子一起学习、阅读,收获了知识?还是培养了孩子的一项或两项能力?或者是带孩子参观、旅行,增长了见识?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什么呀?一到暑假,家里就鸡飞狗跳的,我连上班都不能安心了,还谈什么收获?是呀,平时孩子上学的时候,跟我们相处的时间不长,都冲突不断,何况是暑假呢?没有老师管着,没有作业约束着,孩子就像被放飞了一般,哪里还管得住哦!我们上班的时候,不是担心他们在家里无休止地看电视、玩游戏,就是担心他们约上几个朋友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要不就是担心没有我们的督促,他们不好好吃饭,要么不吃,要么无节制地吃零食,还有啊,没有老师管着,他们也不会学习了,作业马虎应付,看书也是人在心不在,可愁死我们了!
说这些话的家长的心情我非常理解,确实,暑假这么长时间,我们又要上班,不能看着孩子,他们又还那么小,怎么能够放心呢?但其实,孩子进入四年级,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意识产生,对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了,暑假期间正是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帮助他们实现从自制到自治最好的时机。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自制力和自治力这两个概念吧。孩子的自制力,指的是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遵守纪律,遵守规则,它的反面是放任,任由自己的不良行为或情绪发生、发展,属于意志力的范畴;而自治,原本是一个行政概念,比如自治区,指的是相对独立的,有权决定参与、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务,对孩子来说,自治力就是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调整、自我探索的能力,属于自主性的范畴。如果说自制是指自觉遵守外部力量的约束,那么自治就是以内在兴趣、内在要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实现自我的治理。可以说,自制是自治的基础,自治是自制的高级形式。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帮助孩子实现自治呢?
第一,充分信任孩子。家长不妨先与孩子进行一次平等的谈话,从他这个年龄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告诉孩子他应该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然后提出自我管理的要求,跟孩子一起制定自制力提升计划,交流孩子实现自制可能存在的困难,亲子之间共同商讨解决困难的方法,这样的沟通,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孩子通常能够接受。本章案例3中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她首先分析了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然后与孩子商量:可以先买游戏机,但是只能在周六周日玩游戏,孩子答应了,妈妈的信任得到了孩子发自内心的承诺,他的承诺就是他自治的表现。要孩子实现自制到自治,父母就要学会相信孩子,适度放手,只有我们放手了,孩子才会有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锻炼机会。
第二,故事分析引领。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读故事,但是四年级的孩子可能会不太愿意听爸爸妈妈给他讲一般的故事,而愿意自己读故事书了,那么我们不妨引导他们读一些名人传记,或者给他讲一些他喜欢的明星偶像的故事,然后跟他一起探讨名人或偶像取得成功的原因,重点围绕名人或偶像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制定目标并为之付出艰辛努力这一点来探讨,让他感受到要成功就要有目标,要有很强的自制力。也许有的家长会说,现在的孩子喜欢的都是一些流量明星,我哪里知道他们的什么故事?其实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跟孩子交流探讨,我们只需要提问,引导孩子们自己说这些明星的故事,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告诉他们:每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自我管理,越是明星,越要有很强的自制力,否则他们的路就走不远。当然,带着孩子读几本名人传记,再进行深入一些的人物分析,更能给孩子以启发。
第三,日常生活实践。孩子们懂得了人要有自制力,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自觉地管控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了,还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指导他们实践。在跟他做游戏的时候,事先制订游戏规则,并在游戏中严格执行,不让他违反;带着他跟伙伴们打球、看球,或者进行其他的比赛,事先跟他一起了解球场或比赛规则,让他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则人人都应该遵守,不能因为自己输了比赛或者是没达到自己的目标就不高兴,或者闹情绪;还可以带着他去各种场馆参观学习,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或者音乐会,带他了解并自觉遵守不同场馆的规则。通过这些活动,让他明白制订社会规则的重要性,遵守规则的必要性,从而理性地看待规则,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四,家庭规范约束。在外面要懂规则,在家里也要有规范。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我们不妨以召开家庭会议的方式把家庭里的各项规范确定下来,这些规范可以包括作息、着装、礼仪、学习、游戏、自理、家务、交流等等,也可以把孩子的规范与大人的规范分别开来,便于全家遵守,当然也可以把违反规范的惩戒措施进行讨论确定。要提醒的是,一旦规范制定以后,全体家庭成员无论大人孩子都必须严格遵守,如有违反也都应该受到惩戒,绝不能因为大人心软或者大人自己无法自制就算了,如果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以提出来,重新召开家庭会议进行修订;另外惩戒措施不得是体罚,而应该与所违反的规范相关,比如,看电视超过规定的时间,可以取消一次,写作业无故拖拉,可以要求做一个解释。这样,孩子有明确的规范,父母有良好的示范,长此以往,孩子不仅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能充分地管理好自己,还能变得坚强、独立又有担当。
第五,及时鼓励提高。当然,孩子的自制能力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不是今天讲了故事,立了规矩,明天就能马上改变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地鼓励,巩固孩子的自制成果。一旦孩子表现出了良好的自律和自制,父母要不吝惜鼓励和表扬,当然表扬要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有针对性,首先说他的行为,然后对行为背后体现出来的自制意识进行赞赏,最后再加上一两句鼓励。及时的鼓励会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好,这不仅会巩固他的自制力,还能增强他的自信心,为他的独立自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教给实用方法。有的时候,孩子并不是不想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就像案例1中佳佳一样,就是管不住自己。如果孩子有比较强的自制的愿望,我们不妨再教教他们几个实用的方法。方法一:转移注意法,就是在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或行为出现了问题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或别的事物上去。比如,NBA球员加内特就在自己的手腕上戴了一个橡皮圈,一旦在球场上控制不住自己,想要跟人家起冲突的时候,就弹一下自己的手腕,用弹的疼痛感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方法二:心理暗示法。指的是遇到不良的情绪时,用一些准则暗示自己。比如,很多人会以“小不忍则乱大谋”或者“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来暗示自己不要冲动。方法三:回避刺激法。指的是当遇到可能使自己失去自制力的刺激时,可以选择离开环境回避刺激。比如,案例2中的安安如果意识到了自己抵制不了小天鹅形状的钥匙链的诱惑,可以选择先离开洛加的家,离开那个环境,再过一两天,也许那个钥匙链就会失去它的诱惑了。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很不全面,往往非常容易受到同伴们的影响,比如现身说法中的小女孩,就因为肤色、生活习惯、看的电视剧以及对一个肥胖女孩的态度不一样,就受到了同伴的排挤,被同伴孤立了,迷失在同伴压力中。我们的孩子也可能常常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比如,大家都喜欢一款笔盒或者都喜欢同一个明星,你不喜欢就容易被孤立;大家最近都在玩一种游戏或看一部电视剧,你没有玩、没有看就容易被边缘化;大家都在谈论某一个话题,你不了解就容易被排挤。为了被大家接纳认可,避免被孤立排挤,孩子往往即使内心里并不赞同、认可同伴们的做法,也会选择随波逐流,但是心理上又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要帮助孩子走出这种同伴压力,我们可以像现身说法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告诉孩子凡事要有自己理性的、独立的判断,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好的、美善的,就不需要为了迎合别人、被人接受就去改变自己。另外,我们还要创造宽松的环境,经常与孩子就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或热点事件进行探讨,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孩子关心社会的品格,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理性分析、冷静判断,不盲目跟风,这样的孩子就能富有主见,遵循自己的内心,在自发性和主动性的驱使下去愉快地学习、生活,也就能实现自治了。
最后,我们回到开头说的假期盘点,建议大家不妨今天就跟孩子一起盘点一下这个暑假的收获,趁机跟孩子一起制订一个自制力的提升计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