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谈类型:常见三种,一种是以“聊”为目的。一种是以“辩”为特征。一种是以“商”为特点。
2.第四种:谈,即对话。本质在于它关心的是真正的真理所在,绝不对真理做任何的折中和妥协。它不在乎谁输谁赢,它也不关心谈话是否一定要达到一个结果;它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谈话者之间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观点和观念,能够形成充分的友谊感和信任。每个人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每个人也都能彻底地表达出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然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如果要为谈找出一个目的或动机的话,那么谈的意图就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如果也要为谈确定一个结果的话,它期待的结果是所有人都从中受益,实现双赢、共赢、一赢俱赢。
3.生活中的对话经历:当几个知心好友在一起推心置腹地交谈时,当你暂时搁置起自已的看法从而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时,当你不急着为自己争辩从而使自己深入思考时,当你勇敢地表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并期冀以此与他人分享时,凡此种种的时刻,你都多多少少地触及到了对话的实质与精髓,触及到了一种与普通交流方式有质的不同的沟通手段,亦即对话。
4.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的意义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从深层的意义讲,它挑战我们关于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尤其是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基于对话的教学代表着未来教育和人类学习的一种发展演进方向。
5.学会对话,运用对话,于对话中重塑人生的意义、目的与精神,进而改造自我、人性和社会。
6.如果能够坚持定期地开展对话,那么不管以什么为话题,大家所习以为常的社会传统习俗和惯例就会逐渐弱化,而每个人身上所带有的各种亚文化差异就会浮出水面。人们就会由于各自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摩擦和碰撞,正是由于这种摩擦和碰撞,使得对话者能够注意到弥漫于群体之中的各种思维假定,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思维假定。就能对人类思维的分裂性和自毁性产生更新的理解。在这种新认识和新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保护心态就会渐趋消失,对话群体中就会萌生进而充溢一种自发的温情和友谊。
7.典型的对话通常是循环式的和递归式的,其进展总是出人意料之外。在对话中人们会经历挫折、厌倦、枯燥、无聊、激动与焦灼,周而复始,无休无止。 对话的参与者们只有认真地、长期地坚持开展对话,才能发现对话本身的潜力和创造力——亦即暴露人类深层意识结构的能力。在对话中,一个人需要付出巨大的注意力来留心自身的思维假定和反应倾向,以及它们对自己所产生的微妙影响,同时还要感知并认识到整个对话群体中所出现的类似问题 。
8.对话的定义:对话除了旨在探索我们的日常关系和交流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旨在从本质上来理解意识(consciousness)。
9.倾听:对话中的“听”乃是倾听,通常是指详尽、认真、入神、敏锐地感知和领会他人所说的话及其意义。另外一种类型的听,即对说话意图的错误理解能够立即导致另外一种新意义的产生。即对话中“意义之流动”(flow of meaning)。
10.知识库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和积累而成的,既包括内隐知识,也包括外显知识。
11.人可以做到把自己关于事物的思维假定暂时“悬置”(suspend)起来。他既可以靠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在对话的进程中实现这点。
12.共享思维与平实思维:平实思维以实用为目的,以结果为导向,旨在按照“事物的原本面貌”来单独、清楚地描述各个事物。这种思维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共享性思维”蛰伏于我们的意识深处,偶尔会活跃表现一下。在这种思维模式里,各个事物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它们彼此可以互相弥漫渗透: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潜在的互相联系,我们对世界运动的感知乃是对某些永恒本质的参与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