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及我和数理化之间的纠葛,从幼儿园就可以开始说起了。打小对数字就极不敏感的我,每次在幼儿园老师的提示下数数,五个手指头还要再数一遍“五”才能加深印象,但瞬间又会被忘却在脑后。
再后来步入小学,不幸的是,我遇到的这位小学数学老师有色眼光分明,对学生极其严苛,甚至有些“暴力”倾向,总喜欢体罚学生,导致我对数学的排斥更加明显而强烈。
犹记得在小学二年级的一堂数学课后,我因为一道数学错题始终不会修改,但又出于对老师的惧怕,迟迟拖拉不敢上交作业。恰巧下一堂是音乐课,我像遇到了救兵一般赶去上音乐课,然而却被数学课代表直接点名”揪“了回来。望着她声严厉色的质问,我竟当场尿湿了裤子。这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还有一次,我上数学自习课时修改错题,一道对我来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让我自己在思维的困局中纠缠了许久,再看看阴沉着脸坐在讲座上的数学老师,我犹豫了。到底要不要请教她?思想斗争做了许久我还是没能鼓足勇气上台问她,而是默默的在错题本上写下了一行字:“老师,您好,这道题我不会,您能给我讲讲吗?”在“委托”我的同桌送了上去。谁知她看到后直接将作业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扔给了数学课代表,说道:“简直了,都讲过多少遍的问题,还是不会!你去给她讲讲!”刹那间,全班同学的眼光全部刷刷地聚焦在了我的身上,我大脑一片空白,感觉血液全部涌向了脑门,立即垂下羞红的脸,恨不得当场打个地洞钻进去。再后来,我每每上数学课,总是默默的低下头,生怕她看到我点我名字让我发言,“当众出丑”;数学课堂上,每当她踱步到我座位旁的时候,我总是心脏咯噔一下,生怕她会不会又因为我哪道题没做对,用放在课桌边角上的书砸我的脑袋;课间操时间总是特别难熬,因为又到了分发数学错题本的时候了。我手心总是紧紧攥着,全是汗珠,然后颤颤巍巍地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名字,生怕又是一张被撕了页、画着大大红色叉的我的本子夹在里面。出于对老师的惧怕,反而又不得已一味卑微无助的讨好,我无数次地做数学作业到深夜,身边是父母无休止的抱怨,我依旧就算掉着眼泪,抹着鼻涕,但只要作业本上出现了一个错字一道错行,我都会撕掉整页重写,只为求得老师打分时的”100+好”和课堂上能被她点名表扬。她对于聪敏的学生喜爱甚笃,对于所谓的差生嗤之以鼻甚至体罚以示惩戒。我还天真的认为,自己暂时学不好数学,讨好老师总可以吧?这样他总不会再想着法儿的给我难堪了吧?在五年级下学期,老师询问有谁想要主动报名暑期的奥数班?我竟不假思索的报了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讨好老师,想证明该他看我不是一个服输的孩子,我也会努力想要证明自己。但是原本数学基础就薄弱的我,面对更加枯燥深奥的奥数课程,又怎么可能驾驭得了呢?因为这不是我真正的兴趣所在,我只是单纯的想在老师面前虚伪地证明自己,也许就能博得老师的喜爱,而恰恰只有我自己认为,这样就是证明了自己。果不其然,坚持了没有多久,我还是在艰难中放弃了。她如此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导致我自小就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就着卑微的定位,怀着质疑的态度,我自认为自己就应该被划分至差生的行列,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就不是学习数学的那块料吧!雪上加霜的是,我的语文成绩却是出了名的优异过人,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朗读我的文章,表扬我月考测验的优异成绩,这样的莫大鼓励进一步加剧了我的偏科程度。
就这样,在小学极不平衡的学习天平中,我的思维模式也渐渐失衡,在那个稚嫩的年纪我自己却浑然不觉。现在想来,竟更觉得莫名失落。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这个道理妇孺皆知。做任何事的出发点一旦偏离了兴趣这个轨道,那么结局终究事与愿违。我始终坚信,我对数学的排斥和惧怕并不是由于自己的先天不足,更多的是兴趣欠缺。然而在我真正接触数学的开始,它对于我而言,必定也是神秘却又美好的存在。但是在数学老师一次又一次严苛、固执、古板的教学模式下,我遇到问题不敢发问、遇到错题不敢请教、遇到困惑不敢交流,内心对数学就算有再大的渴望也不敢逾越“雷池一步”。成绩的不好犹如恶性循环,诱发出我极度的自卑心理和自我否定,自己不自觉地订立了标签——我就是”学不好的数学差等生”,更不可能对自己有着清晰审视和定位。
学习的成功法则,从来都是兴趣是动能,勤勉是工具,主动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从中摸索出最适合自己进步成长的方法,才是一个真正能够驾驭得了学习,感受到学习真谛的孩子所应该保有的状态。我从一开始对数学的热爱被这样的学习状态扼杀的了无踪迹,又何谈兴趣呢?没有了兴趣做出发点,接下来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是被逼迫、被强制,哪怕只是卑微的讨好老师,都觉得担惊受怕。这样的学习又怎么会有快乐?
白驹过隙,时光飞逝,我如今再也不想去纠结于自己儿时那段与数学学习和数学老师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记忆,更多的是想总那些不愿回首的记忆中,找到能够激励现在的我,现在的我们,走向成功的路径。我认为,我们在做任何事的开始,一定要首先想想自己做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想法激发了自己做此事的动力?是抱着毫无包袱的热爱去做?还是有着费力的心机?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有没有志同道合的合作者?能不能借力打力,凝聚到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成功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如果失败了,最坏的结果我能否承受?不可否认,很多客观的不利因素我们无法改变,就如同我小学的那个数学教师一样。我不能一味抱怨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对我产生的不利影响显然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改变不了客观环境,唯有改变自己,而不是向困境屈服,甚至顺理成章为自己烙印上“失败者”的标签。这种委曲求全的自我否定,只为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遗憾于,当是幼小的我,内心多么挣扎、苦痛和无奈,却无力改变。当我们真正想清楚这些问题之后,再采取下一步的行动,就不会面对突发问题束手无策、迷茫踟蹰,思路也会愈加坚定而清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做万事的兴趣基础。我由衷地祝愿,每一位当下仍然孜孜追求自己梦想的奋斗者,都能够用兴趣和热爱包裹自己做事的初心,摒弃“温水煮青蛙”的思维窠臼,哪怕在逆境中,依然能够借力打力,善于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资源,实现与他人的合作共赢,勇敢地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