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再一次踏入了咨询室。我想又是一次和潘老师一起探索的旅程。
我俩非常默契地继续上周的话题。老师问我最近一周的感受,我说伤口还在那儿,问题依然还存在待解决,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拉长我的痛感变淡而已。老师问我有没有跟老公聊这件事情。我很无奈的说这是我俩之间无解的问题。我俩再婚前婚后讨论过不止一次两次,中间数次review他俩之间的情感变化,以及我俩之间的感情。但,对我来说,结果依然是不变的。他,依然还是会跟前任保持联系;我依然无法释怀。老师提到一个我很认可的点就是,其实我介意的或者无法释怀的不是担心他俩会旧情复燃或者在性上会发生事情,我介意根本就是我是多余的那个人,人家两个人才是一个稳定的深刻的感情链接。就想梦里,他和一个女孩在做饭招待我,而作为他妻子的我却在做客。说到这儿的时候我猛然想到了就发生在一天前的场景,当我走到房间门口看到爸爸妈妈和哥哥嫂子在视频电话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我要回避一下,不要打扰人家的对话。可,这是我最亲的人啊,我们之间的感情无比好,是没有任何事情需要避开我聊的啊。脑子告诉我这才是事实,但潜意识的第一反应却是我把迈进房间的脚给收回了,我回避了。就是因为,我觉得我是梦里的那个客人。
老师又提到了,我之前描述的,在工作场合,在瑜伽馆,我都会把自己归到客人的角色,不会主动去加入同事或者别人的group里面。老师甚至还提到了我和她的关系,虽然我很信任老师,把所有事情和情绪都会展露给老师,但是,她依然觉得我和她之间隔着一条护城河,无法走近我靠近我。原来,我在一个人,一群人,一段关系之间,建筑了一条护城河,我习惯性地待在河的另一边给自己建造了一个安全地带。但,这条河,让我自己很难过,也让河对岸的人觉得不那么自在和舒服。
聊到这的时候,老师说,vicky,这不是你的错,你要记住这不是你的错。在那一刻,我感觉被包容和接纳了。
老师到最后给我解释了三个依恋场景,第一个,一个小孩面对妈妈的离开又回来,表现的无比安全,问妈妈去哪里了,我感到很害怕,不过妈妈回来了我就感觉很好了,妈妈你以后不要随便离开我。第二个,这个小孩在妈妈走之后很焦虑,回来之后依然很焦虑刚才妈妈的离开。第三个,这个小孩在妈妈走了之后看上去很平静,等妈妈回来了,他依然就像没发生什么似的。但,我非常懂第三个小孩,因为我就是啊,内心其实已经受伤了或者情绪汹涌,但是就是不去面对而选择了回避。老师讲完,我嚎啕大哭,因为,我无数次憧憬着第一个场景,无数次想成为第一个小孩。如果我是第一个小孩,那该多好多好啊。
在我被父母留给奶奶家的时候,没有人问过我我愿意不愿意,更没有人关心过我是否开心,是否生气,是否失落。老师说,即使留在奶奶家这个事实无法改变,但如果那个时候每次父母回来能抱着我问问我心情好吗,开心吗这样子去关照我的情绪,我也会好很多的。
但,我说老师,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是完美的。老师说,那你就做你自己的妈妈或者主动去寻找这样的关系。比如主动跟父母表达当时的感受,主动跟老公分享自己的情绪,给河对岸的人机会,也给自己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