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已是端午。
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除春节、元宵、中元、中秋等重要节日外,其他的节日一如既往地平常,没有在庄稼人的生活中掀起一丝波澜。
在这天,庄稼人照旧早出晚归,将脊梁扎在黄土地里,挥洒汗水,收获希望。
有小孩的人家,除粽子外,还会买些糖果、零食;没有小孩的人家,两三个粽子就对付了;啥都不吃的也有,基本上都是空巢老人或孤寡老人。
晚上,干了一天农活的爷孙俩还没歇息。客厅中,电视开着,喇叭中传来的声音很热闹;屏幕上播放的是端午划龙舟比赛的场景,龙舟上的汉子们都卯足了劲儿,奋力挥桨,勇争桂冠。
一只土黄的小手伸到桌上,带走一个黄灿灿的香蕉。李光沫剥开香蕉皮,将软糯的果肉往嘴里塞。
电视机前,一盘蚊香燃烧着,一股白烟至下而上,渐渐没入空气中,地上躺着几只蚊子的尸体。啪!一只蚊子被这声响吓走,不久又回来绕着人转圈。
屋前的庄稼地里传来蛐蛐的叫声,声音杂乱无章,忽高忽低、连绵不绝,如乐队在演奏;白炽灯下,几只飞蛾在盘旋,偶尔不要命地往灯上撞。
一个不速之客从门边跃起,稳稳落在胶鞋上。这家伙长着一对又大又圆的眼睛,身上披着青绿色的外套,十分胆怯,趴在鞋上一动不动,眼珠子盯着沙发上的李老汉。
不经意间的一瞥,这个不速之客被沙发上的李光沫发现了。他放下香蕉,踩着拖鞋缓缓走来,拾起靠在墙上的扫帚,轻轻一扇,胆怯的家伙不由自主地飞起,越过门槛,砸在了一块碎石上。
它吓得屁滚尿流,几个跃起,渐渐消失在夜色中;李光沫满意地笑了,将扫帚放回远处,再次回到沙发上。
灶房的灯开着,炉子里的火烧得正旺,锑锅中的水不断翻滚,几只粽子浮上来又沉下去。
一个佝偻的影子在火炉前驻足,影子的主人伸出两只手,一只拿着筷子,一只提起锅盖,在锑锅里搅动,使粽子浸没在沸水中。
“快了,快了,这把火燃过,就能吃了。”狭窄的灶房中回荡着沙哑而低沉的声音。窗开着,风撩动一缕白发,李老汉不禁将手臂藏在外套中。
李光沫探手去摸桌上的遥控板,将电视切换到少儿频道,双腿盘在软和的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的屏幕,手却在塑料袋与嘴巴之间徘徊。
听到客厅中传来爽朗的笑声,李老汉的脸上也挂起了笑容。他将筷子搁在一层不染的灶台上,拿起杯子和保温壶,倒了一杯温水,捧着出了灶房。
夜幕中,几处灯光闪烁,窗内有人低语;风掠过苞谷林,沙沙作响;几声犬吠,惊扰了寂静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