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舐犊之情”是父母对子女浓浓的关心和疼爱,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主题:体会父母之爱(学科大概念、指向核心素养、统整单元学习内容。)(宏观)
学习任务群主题确定的原则:立足教材、着眼生活、指向语文
(一)联系生活,创设学习情境
1.真实的学习情境
(1)内涵:真实的角色感、真实的完成过程、真实的运用场景。
(2) 作用:1.唤醒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贴近生活)2.唤醒学生参与的热情 3.助力学生的表达提升
本单元我们创设了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情境:紧紧围绕着“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我们无私的爱。(引导孩子们感受和记录生活中的父母之爱)
(二)指向素养,规划学习任务
文本内容:《父爱之舟》
目标定位:梳理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场景;细读主要场景,联系上下文,感受父亲对“我”深沉的爱;理解题目的含义。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创设“父母之爱”主题情境,核心任务分解为三个子任务,分别是:发现父母之爱——品读父母之爱——表达儿女之爱。各项任务层层深入,通过记录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爱的表达方式,发现父母之爱;通过体会名家笔下的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最后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表达儿女对父母之爱的看法和感受。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强语文学习体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每项任务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又有效保证学习能力的进阶。与此同时,教师对每项任务进行细化,制订任务评价细则,让学生的“学”有标可依,逐层攻破重难点,凸显语文要素。
(三)围绕任务,设计实践活动
品读父母之爱——这个任务可以安排两个精读课时《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在本节课中,制作助学单,设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同时为优化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提升,还细化了小组合作的模式,做到兼顾全体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提升。
“学”“用”结合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核心。在这个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真实有效的提升自己。
综上所述,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可以素养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等要素,在语文教学实施中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使语文课堂既有条理,又不失有趣、生动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