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为学
立志而践行
2.1
(《周子通书·志学第十》)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志,学颜子之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濂溪先生说,圣人希望能够天人合一,贤者希望成为圣人,士人希望成为贤者。伊尹和颜回都是大贤,伊尹身为宰辅,以商王太甲不能效法尧舜为耻,天下的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就像自己被拉到闹事上被鞭挞一样。颜回不迁怒于人,同样的错误不会犯第二次,日常言行举止始终不违背仁义。治学之人,应该像伊尹那样志于道,像颜回那样力行仁义,超过他们就能成为圣人,达到他们的境界,就能成为贤人,即使不能做得和他们一样好,也可以有志于善的美名。
《论语·雍也》记载: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这一条显然是讲为学须立志,立志须践行。志伊尹之志,则不可以发策决科来荣身肥家、希世取宠;学颜子之学,则不可以广见闻、工文辞、矜智能、慕空寂为事。濂溪先生以此来鞭策学人,立圣人之志,行仁义之举。
一夫不得其所,一夫如何理解?有人认为是说伊尹本人,有人认为是只要有一个人,我认为是后者。因为伊尹逐太甲,乃是求天下大公,不是为了自己的身前身后事,这才显现出他的大志。
朱熹和吕祖谦如此编排,显然有承上启下的意图。圣希天是承卷一之道体,贤希圣,士希贤则开启本卷的主旨。
2.2
(《周子通书·陋第三十四》濂溪先生曰)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此处圣人之道,指圣人的教诲,历代的经典。学习圣人的经典不能停留在文辞的表面,而要入心,以此修身化为德行,所行之事要为社会作贡献。否则,就是狭隘浅陋的。存乎心,是为己而学;工文辞,徒有虚名,乃是为人而学。
朱子将濂溪先生的这些话收录于《为学》篇的卷首,可见其也是反对只做圣人文章,而不修圣人之行的,孰本孰末,朱子的主张已经非常鲜明,可惜,由于他一生致力于注解四书,而被人诟病支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