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待了一个大咖老师的来访者,所谓久病成医,她懂得的的确多,然后因为有过那种成熟咨询师的流畅体验,我被来访者冲击的支离破碎,乱了章法。
我做了一个认知模型的觉察。
情境:接了一个大咖老师的来访,他因为有许多的高锋体验,我感觉自己完全招架不住,乱了阵脚。所谓久病成医,我觉得她的冲击力比许多咨询师都大。
情绪反应:慌乱
身体反应:心慌
行为反应:咨询了20多分钟后,用聊天来应对
自动思维:我咨询不了他。
中间信念:假如我按流程给他咨询,失败的更惨。
补偿策略:直接亮出底牌,放弃抵抗。
补偿策略:就是直接
核心信念:我是无能的。
好在这个无能是可以觉察的,可以觉察的无能就不是全然的无能。直接亮出底牌,放弃抵抗,是我应对母亲的策略。
在过往的若干年的养育过程中,母亲无知者无畏的用尽各种方式将我摧毁,“家里的钱都让你花了,资源都让你占了,你好像怎么样”,“我是为了你活着”,八岁的时候母亲一手拿着喝了一斤的白酒瓶,一手拿着敌敌畏,我又能怎么办呢?!
‘咣当’,一声,双漆跪地,直接亮出底牌,放低抵抗,“为了我你也要活下去”,可是这一跪,我知道成长为男人的最宝贵的尊严没有了——男儿膝下有黄金呀。
甚至,我总觉得这个来访像是母亲强势的部分来检验我的,我一下子就认怂了。
但是想想我最初是怎么改变的呢?这个应对策略是怎么打破的呢?还要从《奔跑的心理》这首小诗说起。
奔跑的心理
窗外的黎明来了,
好像在打扰着我沉睡的梦。
面朝大海的花开了,
好像书写着海子的诗。
我想那梦幻的春天里,
定然有流连忘返的奔跑。
奔跑背后的心理驱动,
定然是不易觉察的秘密。
你看,短短五公里的路程,
定然不是最长的距离。
从奔跑中获得的力量,
定能穿越强迫性重复的沟壑。
奔跑起来吧,遥远的五公里
不是从起点到终点
而更像是从沉睡到梦醒
不信,请看我每天早晨五公里的奔跑,
那是强迫性重复,阳性赋义的‘病’。
2020.4.19
这是我意识到母亲对我的控制后,我想摆脱那种抑郁的控制感而采用的行为方面的补偿策略,这是无意识层面的,对其前期的帮助还蛮大的。如果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这属于行为技术,叫行为激活。
我先是对大脑进行一个催眠,‘本末倒置’,既然我处在一个抑郁状态,不想动总躺平,但是我心里又不认可这种躺平。所以我把‘跑步’当成一种病,将‘躺平’看成是常态,于是为了继续享受生‘病’的快乐,我开始强迫自己跑步,反而是躺平开始不自在了。
虽然我的心理机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可是由于运动却带来的身体的活力,无处消散,就开始读书、写作,也是一直坚持;然后读书、觉察又带来认知的改变,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肿胀感,又不断地通过跑步去释放。这样读书和跑步变成了我的比较良性循环的成长策略。
在这个互动之下,我写了近乎600多天,140万字的各种形式的文字、读书笔记,遇到了弗洛伊德,遇到了南希·麦克威廉斯,遇到了阿伦贝克,遇到了温尼科特,遇到了荣格,遇到了梁漱溟等等,不断发生着情感的耐受性,完成了人格的结构化认知,潜水到可依赖的婴儿状态,从可依赖走向整合,从整合走向存在,从存在走向我是,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成长,最终完成了初步的自洽。
这是我新的应对策略,用努力对抗本能。
所以昨天咨询完了之后,这种强烈的破碎感并没有完全把我击垮。反而购买了魏老师一起团购的视频,一直看到半夜两点钟。
针对来访强烈的攻击,我必须将认知模型不断的训练,不断的给自己‘洗脑’,内化到本能里,无论遇到哪个来访,我都有自己的应对模式,不断的将彼此的张力带进认知模型里面,就不会存在张力的无序和撕扯。
用我自己的话理解就是,如果不想成为心理咨询师,我的个人部分的整合已经差不多了,完成了初步的自洽也不冲突了;但是我不是想成为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吗,就必须把自己重新打碎,把自己破碎掉,才能融进来访者的世界当中,贴着他完成新一轮的整合,这个难度比整合自己更难。所以我为了更好的成长,决定彻底疯狂一次。
我将此理解为: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