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健康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密切相关:多巴胺和内啡肽能让人产生愉悦感,从而愿意持续做某件事。因此,学习应当让孩子感到快乐——兴趣和及时的正面反馈非常关键。血清素有助于人保持理性,这也是为什么早起后人们更少吵架、更少冲动购物。到了晚上,疲劳削弱了理性和自律,争执和消费不健康零食的行为往往增多。面对压力时,皮质醇和肾上腺素会让人进入“打、逃、僵”的反应模式。如果孩子经常在学习中陷入这种状态,就易产生抵抗、逃避或发呆的表现,自然难以进步。而催产素则在感受到爱意时分泌,能够缓解焦虑与压力。正如《夏山学校》的作者尼尔和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所倡导的:“爱产生爱,恨产生恨。”我们怎么可能通过负面体验让孩子爱上学习?总而言之,孩子的全面成长——身体、心理与学习,都深受情绪影响。理性的建立,需要一个平静、稳定的情感基础。
要实现这样的情感状态,就需要帮孩子建立三大支柱:归属感、价值感与终身成长的心态。 那么,具体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家长和孩子首先都要学会识别与觉察情绪,理解并共情孩子的感受。正如《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强调的“情感引导”,当情绪被真正看见,问题往往就解决了一半。
其次,及时肯定孩子做对的事。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看,“适者生存”意味着优势行为不断被强化和保留。在教育中也是如此:当孩子做对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最好是用管理学中的“二级反馈”,明确指出好在哪里,强化他们的正向行为。 孩子做对时及时具体地表扬,能增强他们的价值感——“我能行、我做得好”;
再次,在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共情、包容与共同复盘,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归属感,传递“不怕犯错、重在成长”的心态;
最后,身教剩于言传,环境教育同样重要。家中藏书丰富、家庭浓厚的阅读氛围,能自然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
《自私的基因》告诉我们,进取本就是写在人类基因中的编码,我们不必过分担忧孩子的成长方向,而应更关注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健康:情绪稳定的家长、优秀的榜样以及随处可及的书籍,才是关键。
《思考,快与慢》也提醒我们:我们的大脑天生倾向于节能模式,所以习惯极其重要。人每天要做约两万个决定,其中99%都出自下意识的习惯。因此,培养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而养成习惯的方法,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所说的:“开始你抗拒它,然后你适应它,最后你离不开它。”靠的就是持续重复、坚持到底。
孔子曰“过犹不及”,教育中寻找那个恰当的平衡点往往非常困难。宽松与严格之间,永远需要不断调试。而温和而坚定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或许是最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