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觉醒》

各位好,今天要讲的是我写的新书,叫作《成长的觉醒》。我为什么写这本书呢?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经常会有很多家长在我的直播间里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以前都挺乖的,现在突然之间不听话了?”“为什么我的孩子突然之间厌学了?”“为什么我的孩子突然之间叛逆了?”似乎在大家看来,孩子的变化都是突然的。

我本来想给这本书取名为《断崖式觉醒》。因为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变化总是断崖式发生。我们听到“断崖式发生”,总觉得这是一个意外或小概率的事件。比如你原来没听说过某家企业,后来突然发现这家企业火得要命,遍地都有门店;你以前不认识某个人,最近发现他竟红透了半边天……这些事情都是突然发生的。这和断崖式崩溃的原理一模一样,因为生物系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引用,即你今天的表现取决于昨天的结果,而你明天的表现取决于今天的结果。凡是符合自我引用的体系,一定会有幂次法则在里面起作用。

如果大家学过一点数学理论的话,就会知道幂次法则模型中有一条突然向上或者突然向下的曲线。比如树林里的竹子,一开始你觉得它长得很慢,几个礼拜过去了都不见长,永远都是小竹笋的样子。但是过了一个阶段以后,也许在两周之内,它就突然长到天上去了,变化就是这样突然发生。而人脑的成长也呈现自我引用的特点。我们每一天的表现都是前一天行为的结果,之后也会继续在这个结果上进行发展、改变。所以出现这种断崖式变化时,你不必感到意外。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能够尽早地提醒更多的家长,在孩子的头脑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对孩子吼叫打骂、给孩子布置特别多作业的行为是正确的。因为此时的孩子还没有像竹笋一样破壳而出。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核心目的。

绝大多数的家庭发现孩子出问题的时候,都会感到措手不及,觉得自己在孩子小时候使用的有效方法,现在突然无效了。比如,孩子以前成绩很好,现在突然“躺平”,不学习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断崖式的状况呢?中国有几句老话说得特别好,不仅是民间智慧,还蕴含着幂次法则的道理。第一句话叫“不撞南墙不回头”,第二句话叫“不见棺材不落泪”,第三句话叫“不到黄河心不死”。你看,这三句话反映的是同一个事实,就是当一件事情显示出它的威力时,你才突然发现,原来是自己之前做错了。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他的头脑承受了过度的压力,不管是吼叫、过重的作业还是暴力的对待,他的头脑对压力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我们知道一个事实,孩子爱我们,远胜过我们爱孩子。经常会有很多家长不认同我讲的这句话,但事实就是如此,很多家庭是靠孩子在维系着的。父母打了孩子,或者吼了孩子,孩子哭15~20分钟后,一般都会主动来跟父母和好。因为孩子无法离开父母。所以很多父母就以为“哎呀,我们家孩子没事,皮实,揍一揍,一会儿就笑着跑来了”。他觉得孩子只要笑了就是恢复原状了,好像刚才的暴力对待没有产生消极影响。

我原来学过金属材料和热处理专业,知道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疲劳断裂。各位知道吗,你拿一根铁条这样掰,那样掰,上下掰,好像它总能恢复原状,每次掰都能恢复原状,怎么掰都没事。表面看起来它总能被掰直,总能恢复原状,但是实际上掰着掰着就断了,这就叫作疲劳断裂,因为它的裂缝已经突破了阈值。

所以当我们觉得孩子皮实、很好搞的时候,其实是孩子在努力地维系着我们的家庭,是孩子在努力用他小小的脑袋,一次次恢复他希望找到的那种和平和欢乐。所以孩子会主动地、开心地跟你们沟通和聊天。只要你不揍他,家里的氛围就会很好。

另外,小学时期的题目很简单。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小孩子一边哭一边写作业。很多家庭里都有这种情况,一个孩子一边哭一边写作业,或者一边生气一边写作业。也许这时孩子还能写作业,有时候甚至还能对付考试,而且成绩还不错。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小学的题目简单,所以在高压之下,他的头脑依然能够承受。

但是很多家长很自得,觉得孩子的好成绩都是靠他们揍出来的,甚至有很多家长会产生一个特别奇怪的想法:“你看,我一揍他,他的成绩就上来了,一表扬,他的成绩就下去了,所以那些专家说的不靠谱,最重要的还是要管他,不盯着他就不行。”

我给你们普及一个很基本的统计学常识。为什么很多家长认为一揍孩子,他的成绩就会上升,一表扬孩子,成绩就会下降呢?在统计学当中,这种情况叫作回归均值。什么是回归均值呢?一个人的成绩基本上是围绕着均值上下波动的,状态好的时候比均值高,状态不好的时候比均值低。所以如果某次成绩太好了,那下次可能就下降了,某次成绩太差了,下次就上升了,这叫回归均值,是一个统计学中的基本规律。

家长为什么表扬孩子呢?之所以表扬孩子,就是因为这次成绩比均值高,你表扬他以后,下次考试成绩回归均值,你又说他翘尾巴了,“一表扬你就翘尾巴,禁不起表扬”,觉得是孩子禁不起表扬,所以成绩又下降了,但实际上只是因为成绩回归均值了。当他的成绩低于均值时,父母就会生气,骂他、盯着他甚至揍他,然后成绩又上升了。父母以为是揍出来的,实际上不是,只是回归均值了而已,这才是孩子成绩变动的基本原理。

但是很多父母认为,我不使劲管他,他就不行。人们更容易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而不是通过科学来判断。你不停地折腾这个孩子,就像我们反复掰那个金属条,将金属条不停地弯来弯去。在小学阶段的时候,孩子可能还能对付学业,原因就是题目很简单,所以他哭着也能做出来。

但是到了初一、初二,尤其是初三,这时候你会发现,在中考的压力之下,立体几何、物理、代数,这些科目都需要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当这些需要头脑高度灵活的科目出现了以后,很多孩子就受不了了。当孩子的头脑压力过大的时候,他根本就做不了这些题目,加上每天都有人不断地吼他,不断地盯着他,不断地逼他写作业,他的头脑不堪重负,就像被掰来掰去的金属,突然之间增加了裂纹,啪,断裂了,这就叫作突破阈值。一旦大脑突破了阈值,孩子唯一的反应就是“我不行了,我学不动了,我要‘躺平’了”。所以,每当到了这种时候,很多家长才会后悔不迭,开始到处询问:“为什么会这样,我的孩子之前挺好的,现在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我经常劝很多小学生的家长,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你们不要整天跟其他同学的家长混在一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家长的孩子都还没有出事,跟你们家的孩子差不多,所以他们还都得意于自己有效的管理,以为盯住孩子是有效的。“我给你介绍一个老师吧。”“那个班不错。”这些家长整天互相交换这些信息,没有看到糟糕的后果,所以他们依然非常骄傲,觉得自己的方法没有任何问题。你应该去跟那些孩子已经突破阈值的家长好好聊一聊,比如你是一个小学生的家长,你应该去找那些高二、高三学生的家长聊一聊,问问他们的孩子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这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家长只有一句话:“我只要我的孩子健康就好,什么成绩,什么考大学都不重要,只要我的孩子精神和心理没有问题就很好。”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只有到了孩子“躺平”、崩溃、“撞了南墙”“见了黄河”的时候,才能够意识到自己之前所做的事情是错的呢?

所以对于养育孩子来讲,我们千万不要在他还阳光、健康并努力修复跟你的关系的时候,肆意地作践这一切,肆意地给他施加压力。人的头脑所能承受的压力是有限的,而微积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物理这些高难度的学科知识,我们只有在头脑没有负担时才能够学会。什么意思呢?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比如你今天早上跟领导吵了一架,吵完架以后很生气,坐在那儿喘粗气,这时候让你做一道微积分的题,保证你也做不出来,因为你气血翻腾,心里很烦。但是我们要求我们的孩子一边被骂,一边哭,一边做数学题,他是做不出来的。

很多人问,那怎么解释“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这样的古训?首先,古训不一定都是对的。其次,我给你解释一下,为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这样的古训都产生于农业时代,因为农业时代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人们普遍不需要从事脑力劳动。绝大多数人所要做的工作要么是种地,要么是打猎,要么就是做手工艺活,做这些工作不需要计算二元一次方程,不需要求导,不需要求积分……你不需要这些知识。所以我们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有道理,是因为只要他足够小心谨慎,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农夫或者猎人。老老实实的,这是农业时代所需要的特质。

但是经过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现在都已经进入AI时代了,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更多,能够学更复杂的东西,甚至能够编程,能够了解数学、天文、物理。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头脑的奢侈品,如果他不轻松、不愉快、没有感到乐趣,就根本学不会。一方面,我们对孩子施加了暴力情绪,使用错误的方法盯着他学习,破坏他的大脑;另一方面,我们对他的大脑提出远超农业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排着队去看抑郁症,这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这件事的原理就在这儿。

但是,如果去跟那些自信的家长们讲“你不要再这样给孩子从小施加压力了”,他们是听不进去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孩子“躺平”。但是当你真的见过抑郁的孩子,见过狂躁的孩子,见过在大街上对自己妈妈打骂的孩子,你就会知道一个人的大脑崩溃是多么地可怕和可怜的一件事。所以第一部分,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什么是幂次效应。而幂次效应不光涉及育儿这一件事,还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自我引用的系统,一定都会发生断崖式变化。

了解了幂次法则以后,我们得有一点敬畏心。我们怎么才能在事态发生拐弯前就知道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呢?我们如何去分辨一种育儿理论是科学的,还是仅仅针对孩子表面行为的呢?那我们就要回归到有效的底层逻辑,那就是脑科学。如果你真的想培养孩子,我相信你不会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机器人。你不会希望这个孩子所有的动作都听家长的话,你指挥他,他就服从,这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我们培养一个孩子成长,最应当重视的是他的大脑健康。也就是说,要让他的大脑能够指挥他自己的行动,这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一些脑科学知识。作为一名家长,我们不需要对大脑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因为大脑确实很复杂,也很有意思。很多现代心理学研究是建立在大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那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大脑分了几个脑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等。大脑内部还有大量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依靠神经递质来传递信息。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状况将决定我们的行为。

这里边包括哪些神经递质呢?比如血清素,血清素如果分泌得不够,人容易得抑郁症。血清素多,人会更冷静、理智。早上的通勤地铁上,人们通常是安安静静的,不容易吵架,因为那时的人们睡醒没多久,头脑中的血清素普遍比较多。但是到了下班的时候,车厢里就容易发生争吵,原因是血清素被大量消耗,头脑的压力变大了,因此大家就容易吵架。

跟学习最有关系的神经递质就是多巴胺。当我们做任何能够让我们快乐和有成就感的事情时,头脑当中就会分泌多巴胺。那些能够让你快速分泌多巴胺的事物,你都学得很快。所以多巴胺是一个学习激素,它不光因成就而产生,还能促进人的学习。

举个例子,很多家长都不明白孩子学打游戏为何那么快。像我这样的中老年人会觉得打游戏很难学,看都看不懂,不知道这画面上是谁在打谁,不知道哪个游戏人物是自己,根本没法看。但是小孩子一会儿就学会了,不需要上辅导班就打得很好。为什么?因为游戏中的每秒钟几乎都在让你的头脑分泌多巴胺,让你觉得开心。所以让孩子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分泌多巴胺,他们才会更愿意去学,也能学得更好。

那现在大家知道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了吗?因为大量的家长和老师的做法让孩子把学习和不愉快联系在了一起。比如孩子考试考了98分,回家很高兴地跟妈妈讲:“妈妈我考了98分。”妈妈却责问他那两分是怎么丢的。我们看不到一个孩子考到98分有多么地不容易,反而第一反应是“凭什么丢了两分,气死我了”。甚至有人会因为孩子考了98分而揍孩子,这也是我亲眼见到的。而这个家长依然不觉得自己有错,甚至反问:“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有错吗?”

有错!因为你让孩子把学习这件事情跟痛苦、无聊、挫折、失望绑定在一起。就这样,他每天都遭受着挫折、打击、讽刺、挖苦、纠正,他的头脑长期被这些压力激素浸泡着。压力激素的作用是让你干活。当我们很疲惫的时候,头脑会分泌皮质醇,皮质醇会让我们有劲起来干活。但是如果皮质醇长期分泌,就会伤害我们的大脑,进而抑制前额叶皮质的发育。

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作《自驱型成长》,书中详细地讲解了脑科学的原理。前额叶皮质是负责冷静、理智、创造力、想象力这些功能的,这些都是人类独有的东西,包括语言功能,也受前额叶皮质管理。但是前额叶皮质的发育需要快乐,需要压力小的环境。当压力较小的时候,前额叶皮质发育会更快。如果对前额叶皮质施加更大的压力,它就会停止发育,而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就会发育得更快。杏仁核的发育会让一个孩子紧张、焦虑、容易反抗,动不动就脾气暴躁,大喊大叫,歇斯底里。因为杏仁核负责保护我们,它的运作逻辑是如果我们在丛林中遇到了危险,就一定要做出强烈的反应。所以杏仁核告诉我们的方法是要么打,要么逃,要么僵住不动。

你们有没有见过被父母或者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的孩子,这时的孩子会完全呆住。“你说话呀,你为什么不说话?”孩子一句话都不说,就在那儿呆着。为什么?这就是打、逃、僵中的僵。杏仁核会带给我们的行为就是打、逃、僵。要么他跟你拼了,吼得比你还大声,这叫打。要么他关起门来不理你,这叫逃。要么他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像傻了一样,这叫僵。

如果我们让孩子经常出现杏仁核的反应,即打、逃、僵这样的反应,他头脑中的神经递质几乎都是压力激素。而压力激素又会进一步伤害海马体,伤害前额叶皮质,导致前额叶皮质得不到发育。当压力突破阈值,过了拐点以后,孩子在初中、高中怎么可能学会那么难的知识?当孩子的头脑完全被压力所掌控、占据时,他每天脑海当中所想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获得手机,如何从父母那儿夺回手机再玩一会儿,他根本没有足够的心思用于学习上。原因很简单,学习无法给他带来快乐,学习无法给他带来成就感。

多巴胺的分泌,有助于他在学会某个技能以后找到成就感,找到自己很厉害的感觉,这时他才能爱上学习,进而才有可能享受内啡肽带来的感受。什么是内啡肽呢?“我不需要打败其他人,不需要在班上名列前茅,我就是喜欢学习,我觉得学习本身就很开心”,这就是内啡肽带来的感受。这种开心不是来自奖励系统,而是来自享受系统。他能够感受到数学之美,能够感受到物理学之美,能够感受到诗词之美,这就是内啡肽的作用。

所以,我们作为成年人,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关注的是他的大脑,而不是他的行为。有时候我在直播时说这句话,会有人在评论区怼我:“可是我们只能看见行为啊,我们又看不到大脑。”你看,明明不懂,还理直气壮。不懂就应该认真学一下,学会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大脑发生的事,这不就行了吗?父母常常忙于纠正孩子的行为,从早上孩子起床开始就在吼叫,不停地催促;作业一布置下来,就坐在孩子旁边唠叨,不论孩子做什么都说他做错了。当你不断地纠正孩子时,就会形成一种长期的精神虐待。

曾经有人写过一本书叫《煤气灯效应》,讲的就是这种长期的精神虐待。很多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批评当中,每天都生活在纠正当中。很多父母不把自己的纠正当作批评,反而觉得:“那他错了,我作为家长,还不能说说他吗?难道我要看着孩子做错事不管吗?”但是你过于频繁地纠正孩子,这种长期不断的批评会对孩子产生洗脑的作用。表现为什么呢?他会觉得“我是个人渣”“我不行”“我没有自控力,我就是管不住自己”“我就是粗心大意”……因为有一个人总是对他讲这些话,讲着讲着,他自己就信了。他完全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觉得自己无法爱上学习,他甚至觉得不可能有人会爱上学习。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被你不断地“诅咒”。

我还没有讲到一个更重要的神经递质,叫催产素。对孩子来讲,他的头脑不光需要内啡肽,不光需要多巴胺,还需要催产素。催产素是什么?爱的荷尔蒙。当一个孩子感受到爱的时候,或者当你感受到爱的时候,头脑中就会分泌出催产素,这会让你觉得幸福,让你觉得开心。所以我们更应该更多地关注跟孩子的互动,关注这在他的头脑当中产生的影响,关注他此刻头脑当中喷涌的是什么东西。

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的大脑健康,让孩子的前额叶皮质发育完善,那就很好了。大家知道前额叶皮质发育完善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会发现他们不容易大喊大叫,脾气比较和缓,做事比较有规律,也可以很有礼貌,自己会安排自己的时间,遇到难题和挫折时也能坚持攻克,这就是前额叶皮质指挥人的身体的过程。如果孩子的前额叶皮质发育不完善,就常常是在完成别人的指令,靠他人硬塞任务,要求他干这个、干那个,这样他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最终的奖励。“我做完了,你让我玩一会儿手机,让我玩一会儿游戏,让我看一会儿电视。”他不会掌控自己的生活,没有自驱力。

所以脑科学对我们家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大脑出现问题,跟我们前面讲到的断崖式变化是有关系的。之所以发生断崖式变化,就是因为他的大脑发生了改变。以前我在直播的时候经常讲这些道理,后来我决定把它们写成一本书。因为我觉得靠直播和短视频,人们很难学到东西,时长太短,还很容易产生误解。直播的评论区经常有人留言:“那你告诉我,该怎么办呢?”“你倒是说该怎么办呢!”很多人留言来指责我。那怎么办呢?我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就专门写了方法。希望能够把我觉得有效的工具和方法用这一本书讲明白。

比如,我认为非常有效的第一个方法是情感引导。我曾经在讲解《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的时候反复强调过这个工具。许多老师和家长不会用情感引导的方法。什么叫情感引导呢?就是当孩子跟你沟通的时候,无论他的情绪好还是不好,他最需要的是理解。“我知道你现在压力很大”“我知道你现在感觉很不容易”“我知道不会做这样的题让你很难过”“我知道刚才妈妈说的话让你觉得很委屈”,这就叫作理解。

当你能够理解对方的情绪时,对方的情绪才会快速地平静。所以我们跟很多孩子沟通的时候,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你经常会发现,父母、老师和孩子都处于高情绪对抗状态。孩子很生气,父母更生气:“我还错了?你不挣钱,一天到晚只要学习,我们养着你,你还冲我们发脾气。”孩子的声音越大,父母的声音也越大,最后导致孩子觉得自己是个人渣,说什么反正都没有用,所以他要么不跟你沟通了,要么就做出更极端的事情。

在一方情绪激烈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让情绪降温。而让情绪降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理解、倾听和提问。“那你愿不愿意跟我说一说,你觉得咱们现在应该怎么办?”所以在这儿我要强调,大家可以去把我讲解过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多听几遍,书里所用到的情感引导的方法,可以一直用到孩子三十岁、四十岁,你都可以用。也就是说,你跟成年人之间的沟通也需要情感引导。

我们每个人最需要对对方说出的那句话就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你此刻是什么感受”。如果你能够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对方立刻就能听进去你说的话。但是我们最吝惜的就是自己对别人的理解。我们经常出现的表达是“你为什么不理解我”“你说我不理解你,你理解我吗”。你看,双方都在争着当那个要被别人理解的人,没有人愿意去做理解别人的工作,那这个谈话就没法进行。

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是成年人,我们需要首先去做那个理解别人的人。情感引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反映他的情感,通过提问,通过认真倾听对方说的话,你再次地认同他,然后就可以去塑造孩子的行为。塑造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很重要的时机,即他做正确的事时,而不是做错误的事时。这是生物学进化的基本原理。这一点很有意思,请问生物进化靠的是什么?大家可能觉得生物进化就是遗传、变异和选择的过程。遗传、变异和选择,请问他选择的是成功的行为还是失败的行为?

这下大家应该就理解了。在遗传变异的过程当中,一定会出现大量的成功和大量的失败。那么对于失败的部分,我们需要强调吗?我们需要去责问为什么分裂失败了,组合出这么一个怪物吗?不需要,你不用去管这些失败,你只需要关注那些成功就好了。然后生物体系就会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各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你的爸妈可能就某件事一直给你纠错,比如说迟到,总是纠正你迟到的问题;或者不会说话,总是纠正你不会说话的问题;再或者是不吃菠菜,总是纠正你不吃菠菜的问题。结果你会发现,我们经常不改,很多被人长期强调的、纠正的习惯,我们这辈子都不改。

如果一个人要靠纠错来维系存续的话,那我告诉你,错是纠不完的。因为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体系。这个不断变化的复杂体系会有成千上万,甚至上亿个纠错的角度。你随便纠正,因为纠了这个错,还会有那个错;这个错改正了,又会冒出三个新错,永远纠不完。

生物体系不是靠纠错延续的,而是靠发现亮点延续的,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优点。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缺点,不是因为我们是完人,而是因为我们有一些别人没有的优点,所以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有价值,能够存活下去。因此,塑造一个孩子行为的有效时机,就是在他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

很多老师和家长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心中默默一笑,或者相互点点头,“不错,很欣慰”,但是不跟孩子说。我记得在我小时候的班会上,老师们经常说的话就是“优点咱就不说了,咱们主要说缺点”。这时孩子就会很沮丧,因为优点不说了,代表着孩子不知道哪儿做对了。老师不说的时候,以为都看在眼里了,但是孩子是不知道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哪儿做对了。所以下一次他就可能做错,可能就忘记了这件做对的事情。只要是生物体,都是这个道理,要把它做对的部分强化下来,让正确的部分能够延续。

当一个孩子做对了一件事的时候,他头脑中分泌的神经递质是多巴胺、内啡肽,是健康的、开心的,你要告诉他这种开心为什么是对的,这件事对在哪儿。只需要一次,这个孩子就能一辈子学会这件事情。那孩子做错事怎么办?大家现在听完前面的部分,应该也学会了,当一个孩子做错了事,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时,请问他头脑里会分泌什么?要么是肾上腺素,要么就是皮质醇。因为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他会感到害怕和紧张。当一个孩子头脑紧张、压力大的时候,请问你跟他说的话,他能听进去吗?

好多人喜欢在这个时候对着孩子发表长篇大论,一个劲指责孩子,这个孩子就在那儿呆滞着,因为他的大脑已经被压力激素控制了,他唯一的想法是赶紧结束和离开。“今天的这个谈话怎么还不结束?”“我服软行不行?”“我假装晕倒行不行?”孩子的脑子里想的全是这些。你跟他唠唠叨叨说的那些建议和想法,一点用都没有。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油盐不进。你听这话多难听,油盐不进,他为什么油盐不进?因为他的头脑很紧张,他根本听不见你说的话,所以这时候你唠叨得再多也没用。

一个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是拉近距离最好的机会。你可以告诉他不用害怕,每个人都会犯错,然后再讲讲你小时候犯的错误。我们成年人小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误,让孩子知道,爸爸并不是一个完人,爸爸也犯过这样的错误。这样可以拉近你们的距离,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所以情感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我认为是针对稍微长大一点的孩子来讲的,比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这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辅导。要辅导而非告知。什么是辅导呢?我们讲解过一本书叫作《高绩效教练》,大家如果想学这个技能的话,可以多听几遍《高绩效教练》。辅导就是你通过对孩子提问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你可以问他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现状是什么,已经做了哪些努力,其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同样的情况下别人是怎么做的,你可以告诉他别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些做法各自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然后,问问他现在有哪些计划,可以让他列一列,再想一想,等他想清楚之后,再问他打算怎么做。

这就是辅导,也就是GROW模型,通过G(目标)、R(现状)、O(方案)、W(意愿)这四个模块的问题,来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接近成年人状态了,所以要帮助孩子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你想想,如果一个主意是通过他自己在脑海当中提问而浮现出来的,那么他去执行它的可能性,就要远远高于你为他制订计划、告诉他、要求他,甚至强迫他去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所以这是我们认为家长应该学会的一个工具。不要急着给建议,因为你的建议对于孩子来讲,很有可能是无效的。

当这个主意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他根本就没有去实现它的动力,动力不足。因为如果我按照你的建议做对了,那我以后都得听你的,而且这再一次证明了我是个傻瓜,而你是聪明的,那我今后会更被动。所以人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之后,往往会在潜意识当中让这件事变得更糟,做不下去的时候再跑来问你:“老板,我试了但没用,怎么办,你有什么建议?”他们往往会把这个责任再重新推给提建议的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辅导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家长学会了辅导,学会了情感引导,就够了吗?就万事大吉了吗?我们还可以给孩子创造条件和环境,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好的东西,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

社会学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这也是我最近通过读书学会的,这个词叫作文化资本。什么是文化资本?有的人生下来就能获得文化资本,有的人却需要用一辈子慢慢获取文化资本。比如梁思成、林徽因,他们生活在书香家庭,从小耳濡目染,谈吐和思维方式从小就形成了,因为他们是带着这个文化资本长大的。而对于一个从大山考到清华大学的学生来讲,他可能就需要重新学习和模仿这一切,从谈吐、思维方式、对世界的看法开始,因为他从小没有接触到这些东西,文化资本很匮乏。

对于我们家长来讲,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竞争力、很优秀,那我们所要做的事就是为他创造一些条件,让他多看看世界,多接触接触。如果他愿意学习的话就多学一些,家里可以多买一些书,让他能够随时翻阅。这都是不怎么花钱的方法,我们家长可以做的是这样的事情,而不是给他规划一条清晰的路径。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不能给孩子规划一条过于清晰的路径呢?因为孩子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系,这一点我在书中再次强调了,就跟我上次写的《陪孩子终身成长》中所强调的一样。很多家长的问题就在于给孩子的成长设置了很多不同的指标,每一个指标都在不断优化,优化的结果是孩子可能很配合,虽然指标优化了,但是人的精神崩溃了,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躺平”了、抑郁了、没劲了,甚至有的孩子精神分裂了。

核心的原因就是,生命体系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内在基因而非外在力量的“压迫”,决定了他最终能长成什么样子。内在基因的裂变方式,比如人类体内的ATGC(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碱基序列)不断地组合,最后竟然形成了这么复杂的人体。

针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我过去总结过一种重要的心态,叫作爱、价值感和终身成长。那在这本书里,我把它延伸了一下,就是如果希望孩子获得爱、价值感和终身成长的心态,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第一,还是要爱他。你要对孩子付出无条件的爱,让家里充满爱的氛围。孩子回到家以后,你可以去拥抱他一下,然后对孩子说一些动人的话,对孩子说一些激励表扬、认可的话,让孩子觉得你是以他为荣的,你是很爱他的,这些需要表达出来。无条件的爱,意味着没有绑架,没有交换,绝对不是“你要是再这样,我们就不爱你了”或“如果你做到了,我会给你买东西”。

不要有交换,不要有威胁和恐吓。我们不需要把孩子像人质一样攥在手里。很多家长就是在把孩子作为人质攥在手里,他们的情绪开关就是手机。“如果你听话,给你玩,如果不听话,没收。”“如果你听话,给你买鞋,如果不听话,不买。”“如果你听话,带你旅游,如果不听话,不带你。”这就不是无条件的爱,这会使得这个家庭里没有爱的氛围,因为孩子天天都感觉到自己被人胁迫,被人威胁,被人控制。你应该更多地享受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和学习之间不需要挂钩,因为学习是另外一件事情,另外一件好事,玩是一件好事,学习是另外一件更好的事,因为学得好本身是对我们自己最大的奖赏。所以不需要用任何奖赏系统来促进这个孩子的学习,这时候才能够形成一个爱的氛围。

爱的氛围意味着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要挟,没有恐吓。“你的成绩上升了,妈妈很高兴,你成绩下降了,妈妈也很高兴,妈妈不会因为你的成绩下降了就不爱你。成绩下降的时候,你的压力很大,妈妈唯一思考的是我可以怎么帮你,是给你做顿好吃的饭菜,还是带你出去散散心或者陪你聊聊天,妈妈考虑的是怎么样能够让你快点恢复,而不是成绩下降了我就生气,就觉得你不听话。”这就是爱。当家庭里有了爱以后,这个孩子才会爱家、爱自己、爱社会。只有一个孩子爱社会,他才愿意为社会奉献;愿意为社会奉献,他才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最终他才能够成为一个会赚钱、为社会做贡献,或者有研究成果,能够造福人类的人。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方法,要打造爱这根支柱。我们所用的方法就是爱,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好了。

那么要打造价值感的这个支柱,我们要依靠什么呢?尊重。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比如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他有了独立意志,能够分辨自己和他人了,我们就鼓励他自己多做决定。当我们鼓励一个孩子多做决定的时候,他就会找到那种被尊重的感觉。他会觉得自己做的决定有人听,这个决定在家里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往往个子小,他们眼中看到的大人都像巨人一样,所以你想想看,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巨人国,你会觉得自己说的话是没有用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但是如果这个巨人能够俯下身来跟孩子好好说话,并且孩子说的那些跟他自己有关的建议和要求,巨人都按照他说的来做,允许他做决策,他就能够找到被尊重的感觉。这种被尊重的感觉就会带来价值感。价值感就是我觉得我有价值,我觉得我有能力,我觉得我可以处理很多麻烦事。所以第一步是允许他做出选择,允许他为很多事情做决定。

第二,鼓励他多去做一些探索,鼓励他为家庭负责,鼓励他为家庭做一些事。比如你们全家要一块儿吃饭,谁负责订外卖呢?很多家庭是妈妈订外卖,那我们能不能让孩子来订外卖呢?孩子玩手机本来就比你玩得好,所以让孩子负责,给他五百块钱的预算,给全家订一餐外卖,不用跟大人商量,订什么我们都吃,允许孩子发挥一下,让孩子感受到是他在组织这场聚会。

过年出去吃饭的时候,也可以让孩子来订个包间,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给他这样的权力,当他做完了以后不要抱怨,不要说“这太糟了,你瞎订什么”。你给了他责任,让他试试看,这是在帮助孩子打造他的价值感。而且当孩子遇到了挫折,家长也不用天天上手帮忙,可以先问问他需不需要帮助,如果不需要的话,就让他自己解决,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当你能够学会在一个人做对事的时候,给他更多的鼓励和肯定,那么他的价值感就一定不会低,这就是靠尊重实现的。当我们能够尊重孩子时,孩子会产生价值感。

最后一点,我们以前就讲过终身成长的心态,就是做什么事都不要觉得丢面子,不要担心失败了怎么办。如果犯了错,很好啊,我又学到了新东西,这就叫作终身成长的心态。一个人如果能够不怕挫折,遇到了错误能够首先想到从里边总结经验,那他这一辈子就一定能够学会很多东西。

终身成长的心态该怎么打造呢?我的建议是欢笑,家中一定要有足够多的欢笑。家里充满快乐,经常有人开玩笑,甚至会拿自己的失败和错误开玩笑,善于自嘲,这时候才会让全家人放松,会觉得做错了事也没有那么可怕,我们才能够学到东西。

前一段时间,也就是这本书出版之前,我去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做了演讲,教育学院邀请我去给一群肤色各异的外国学生上课。我在路上时就一直思考是用中文还是英文来演讲。如果用中文,就需要一个翻译,因为我的英文不是工作语言,说实话,从来没有好好用过,只有点菜、结账的时候才会用一下。但是我在去的路上看了一本书,书上提到,如果要学会一门语言,最有效的方式是在一天之内犯200个错误。如果你的脸皮厚到一天之内就用这个语言来对话,犯200个错误都不觉得害羞,那么半个月之内,你就能够掌握这门语言。大家反思一下,我们学的英语都去哪儿了?全都藏在我们的面子里了,毕业以后就再也没有说过,别人看不出来你不会,其实你真的就是不会。

所以,我决定用英语来讲课。那天下午,我就用英语讲了40分钟的课,加上答疑,一共用了一个多小时才讲完,效果非常好。外国人是能听懂的,尽管我讲英文时会有很多语法错误,用词不怎么合适,但外国人能听懂。这就跟我们听一个外国人磕磕巴巴地讲中文,我们也能听懂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当你不要这个面子,觉得可以交流、能把意思说清楚就可以了,那你就敢于迈出这样的一步。我经常会自嘲,当视频被人传播出去了,说我的英语不规范、不标准,我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这就叫作终身成长的心态。

要想在家庭里塑造终身成长的心态,最重要的是欢笑。你们家里有多久没有出现过欢笑了?我们的欢笑不是嘲笑,而是自得其乐,高高兴兴,全家人遇到了问题,比如孩子成绩低,考了倒数第一名,都不至于愁云惨雾。而且你的这种愁云惨雾会影响孩子,使得他更加没有反弹的可能。当我们能够拿低分开玩笑的时候,他才更有可能从低谷当中崛起,因为孩子一定也希望自己是优秀的。但如果你给他贴一个失败的标签,说他不可能学好这个科目,那他就真的起不来了。

所以欢笑吧,尤其是面对挫折时的欢笑,面对错误时的欢笑,都能够让我们去打造终身成长的心态。所以我写的这三根支柱,从过去的爱、价值感、终身成长,变成了现在的三个氛围,也就是家里最重要的三件事,爱、尊重和欢笑。我们衡量这个家庭健康不健康,家长是不是懂得教育,就要去看这三个东西,即这个家里有没有爱,是否充满尊重,有没有足够多的欢笑。

我希望你们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或者听完这本书之后能有所感悟。我的想法就是,“成长的觉醒”是谁在成长呢?各位,是家长。如果我们的家长不成长,我们的家长不去因地制宜地学习,不去持续地体会和不断地改变,也不去提高自己的素养,我们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个束缚。孩子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但是家长作为这个生命体的“外包装”,是刚性的。你是一个铁笼子,甚至这个笼子都没有栏杆,是铁皮做的笼子,孩子在里面成长,一定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和压力。你不改变,他和你的冲突就会变得很大。

但是如果你也可以成长,你的境界也可以不断地提升,你所学的一切能够为你所用,这就叫作灵活运用。我不希望大家照搬这里边的内容,而是希望你们能认真地对待我所提到的这些知识和书,如果你愿意的话,认真地找来再听,认真地找来再读。

大家听我们讲书也听了这么多年了,有很多人留言说:“樊老师,我还是喜欢听你早期解读的书。”为什么?因为早期讲的都是工具书,一听就能用。现在讲的很多书,大家会听不懂,比如量子力学。为什么我们讲书的风格会发生一些变化?就是因为我认识到了工具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某些人而言,工具书可能一听就管用,原因是什么呢?这些人自身的素质比较高,他可能缺的就是这些工具,所以一听就产生了变化和作用。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工具只是一种安慰,他们听完了以后觉得有道理,但是回去一做就犯错。为什么?因为在工具的下面,还有一层很重要的东西,叫作认知。

所以我们讲了一系列提升认知的书,比如《世界观》、《批判性思维》(《思辨与立场》),或者物理学的知识,这些都书能带来的益处都是认知层面的。在认知层面的下边还有一层,叫作素养。我会照猫画虎地说出别人的话,不代表我真的理解了,不代表我真的能做到。因为还有很多东西在发挥着作用:看不见、摸不着的素养,从小到大的教育,家学渊源。中国人的学问有三种来源——家学、校学、自学。这是我们过去总结过的,一个人的三种学习的途径。现在绝大多数的家庭,只有校学,没有家学,家里甚至都没有书。没有这样的氛围熏陶,再加上打压式的、强迫的教育,孩子很容易失去自学的能力。一个人没有自学能力,没有家学,全靠在学校学的那点儿东西,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我们不光要讲工具类的书,还要讲提升素养的书。先讲一些改善认知的书,再讲一些工具类的书。最后我还要叮嘱的就是,我所强调的绝对不是不管孩子,我从来不会让你遗弃你的孩子。经常有人说“樊老师总说不管孩子”,当我说“不管”的时候,语言的遮蔽性就出现了,是因为那个人管得太厉害、太细,我才跟他说不要管,但那绝不意味着我对所有的家长说不要管。

那管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呢?这个尺度真的只有你自己能拿捏。我们并不是希望大家躺平,而是希望大家寻找更科学的方法,让自己的素养不断提升,让自己的认知不断提升,通过了解脑科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意识到这些都跟孩子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然后我们才能够让孩子焕发出内在力量,让他的大脑保持健康,让他的想法和对未来的规划都出自自己对人生的热爱。

只有家里充满爱、尊重和欢笑,这个家庭中的教育者才能够得心应手。最终能让你得心应手的,是你自己的进步,而不是来自对任何一本书的照搬、照抄。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之前我想了很久,不确定要不要写这本书,或者要不要讲这本书,但最终我还是决定把它讲出来。因为不懂幂次法则的痛实在是太多了,大家不要等到问题发生后才追悔莫及了,才想到去补救。并不是说不能补救,补救当然也可以,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提前知道这些原理,就不需要经历那么强烈的痛苦,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所以,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大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0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8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27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4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72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2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7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87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45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