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 上)
【四二】<大学>和<中庸>的关系
澄问学、庸同异。
先生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于清远云:“《大学》所谓明德、亲民、至善,即《中庸》的天命、率性、修道。《大学》所谓诚意、正心、修身,即《中庸》的不睹、不闻、慎独。《大学》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中庸》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是《大学》全书之义,《中庸》的首章,都概括了。”
捷案:如《大学》修身不比《中庸》不睹不闻,而以《中庸》致中和比《大学》诚正,则更善。
捷案:从字面上看,先生似信子思先著《大学》,然后括其全书之义为《中庸》首章。然先生只论思想,与著者著书之先后无关也。其谓《中庸》首章包括《大学》全书思想,则为创见。论者多谓《学》《庸》思想相同如朱子谓:“盖《中庸》之所谓明善,即(《大学》)格物致知之功。其曰诚身,即诚意立心修身之效也。”(《大学或问》页九下)此可谓括《中庸》一书之义为《大学》首章,正与先生相反也。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大学》《中庸》两本书的异同。
先生说:“子思总结了《大学》一书的宗旨,并以此写了《中庸》的第一章。”
释疑:
此节者有三:其一,《大学》多从功夫上说,比如“三纲”;“六证”;“八目”等等;《中庸》多从本体上说,比如性命道教;戒慎恐惧;中和位育等等。然功夫本体一贯,有是体,即有是工夫,一悟本体即是工夫;其二,为学不离根本,根本之外无学,所谓心外无学也;其三,《学》、《庸》等所有古经圣典,从根本上说的只是一件事,皆是在说心。了悟经典,便可透指援月,得见真心。真心得见,自然良知昭然,一贯而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本末颠倒,便违道日远矣。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重诚意的阳明先生首重《中庸》,子思把《大学》一书的意思概括为《中庸》的首章,所以它们是一脉相承、一气贯穿。他对《大学》做了大量的功夫,晚年还写了《大学问》,《传习录》第一条就是讲亲民,修改古本《大学》序,修改得好辛苦,一字之精微,反复掂量,他并不是一口喷出良知的,他的精微也是磨出来的。
附注:
①子思。名伋(约前四八三至前四〇二),伯鱼之子,孔子之孙。
②《大学》乃《礼记》第四十二篇。朱子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大学章句》经文注)。宋儒王柏(一一九七至一二七四)与清儒胡渭(一六三三一四)以为子思所作。参看拙文《初期儒家》 (《中研院史语所集刊)一九七六年』第四十七本,第四分,页三十至三十一)。
③《中庸》。即《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史记》卷五十七《孔子世家》谓:“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宋儒欧阳修疑之。叶酉(一七九九进士)断为汉人所作。多数学者仍以是子思传述孔子之意。参看拙著《初期儒家》 (页三十九至四十)。
④佐藤一斋说:“天命之性,即明德也。率性修道,即明德亲民之止于至善也。戒慎恐惧,即格致诚正修也。天地位、万物育,即治国平天下也。”(《传习录栏外书》第三十六页)
净心斋笔录
2023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