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
霍森斯小学
会议主题:立足课标,探索新教法,赋能新课堂
会议内容:
一、教师上课《乐高仿生骨骼》——王双彦——六年级二班
(一)引入播放视频:外骨骼机械手——搭建机械骨骼应该怎么做?(二)探索
①明确需求:可穿戴、手的基本功能(抓、握)
②进行设计:观察——手由那两个部分组成?(手指、手掌)出示乐高材料——画出设计图纸小组分享制作搭建结果分享、小组评价
③反思:小组反思,修改初稿(器材选择、功能实现等)
二、专家点评
乐高课程是霍森斯小学的特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乐高能体现课标中提及到的重要思维——工程思维,在“做中学”进行工程、技术实践。
徐猛教授指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明白这节课的明线和暗线。
①在这节课中,明线即工程设计实践,让学生明白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明确需求、进行设计及反思。在这节课中的搭建完成后,教师可进行比较,进而改进。同时询问学生他们的设计与搭建是否便捷、灵活等,达到优选,引发反思的效果。在我们平常的实验课中,我认为我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教学,明确实验目的,做出实验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分析实验数据,得到实验结果,反思实验过程。
②暗线即结构与功能。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在明确需求的环节中,让学生充分讨论,明白学生明白结构决定功能。创设情境,靠问题驱动。可提示学生,你想达到什么功能?为达到这样的功能你可以选什么材料?需要什么结构?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明白自己这堂课所对应的大观念,将大观念在无形中传递给学生。如,最近我上的六年级的课,多种多样的剪刀。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剪刀?怎么做到设计了这么多剪刀的?最终引向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需求上。
郭华教授就这节课提出了课程效果最大化的思考以及潜在学习的激发。
①教师可以思考,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是否需要搭建完整的机械手模型?或许有的学生可以做“一个手掌+一根手指+一根大拇指”的模型,毕竟其他几根手指都是那样做。模型或许可以是适应性、模拟性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效果最大化。在我的课堂中,我往往会想让做完我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并没有想这样有没有必要重复进行。能传授他们学习方法,学习思维更重要,而不是一味的只追求结果,让他们做完整。
②科学课需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教师可以用“联系”促进学生思考,机械手是为了帮助手受伤的人恢复,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设备,帮助什么样的人呢?将这堂课做出延伸,从一变多,从小变大。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猜想。我在课堂中,也常常仅限于课堂知识内容,很少迁移更多。或许在之后的课堂中,我可以将知识进行整理,散发学生思维。如,我之前教五年级,潜望镜的制作。或许在课尾,我可以带领学生多思考,询问学生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那么我们国家还有什么设备应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可以怎么改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