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端午,预示着天将隐隐的热了。
家人朋友围一大桌菜,松塌塌的过节,鱼肉自不必说,拖得嘴油刷的一样,小酒咪得脸红扑扑的,就着晕话儿添杯。扬州人汪曾祺写过《端午的鸭蛋》闻名遐迩,四十年过去了仍金光闪闪。好的鸭蛋咸淡适口,蛋黄沙软绵密滋滋冒油。拌粥拌饭,凉拌焗炒都是食鱼遇鲭,怡然自乐。今天不聊鸭蛋,聊聊另一位端午的常客,粽子。
粽子的古文写作“糉”,这个字撇捺纵横五花大绑,长得凶神恶煞。跟里三层外三层的箬叶,左三道右三道的麻绳象形吻合。粽子的来头不小,《说文解字》说大约在汉代就有了,可能曹操小时候吃的和我们现在的也差不多。再说到会吃,现在流行的酸奶粽,杨贵妃在一千多年前就尝过了,将荔枝肉替代大枣,甜了腻了,就着波斯进贡的酸奶沾着吃。好不惬意!商周时把人或牲畜用黍米包裹祭祀,让我想到了近年的藏尸案。孔子忍不住大骂出馊主意的断子绝孙!到了宋朝,已然有了蜜饯粽水果粽,宋人生活条件好,珍馐多名满天下,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苏文忠心态好,心态好的人擅吃会玩,说话可信度也高。
粽子也分派别。北方人喜欢甜甜的蜜枣粽,南方人喜欢咸口的肉粽,所谓“南咸北甜,东辣西酸”是也。一位个山西朋友曾分享过家乡的粽子,以黄黍代糯米,馅料用的红枣,煮熟后,黄澄澄的黍米裹着红艳的枣儿,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用陕西邻居的话说就是“美地很!”。南方人更擅长吃,咸肉、火腿、咸蛋黄、冬菇、腊肉都可以往里塞,我在重庆吃的粽子是油辣味儿的,好在能招架得住。从外观分不出南北差异,最常见的多是三角粽、四角粽、驼背粽,粽叶用箬叶、苇叶,芭蕉应有尽有,南方的粽子更包罗万象一点。
在家乡,端午节包粽子风俗和其他地方一样。小时候还没到端午,水牛耕地青砖返潮时,檐下就挂起粽叶帘。江城人家讲究“三伏水浸叶,端午见真章”,陈年粽叶要将青气泡到褪成赭色,韧得像牛皮纸。不讲究的用新鲜箬叶也多,摆一口洗澡木盆,清水细细的刷干净,青丝舒心。奶奶把糯米浸在盐水里吸足水分,煮出来的粽子软糯,不易夹生。再取生抽腌制调味,摊在篾箩里轻晒至半湿,糯米泡得鼓鼓的,手指头戳进去会陷个小坑。包粽子要趁露水未干,取两片老叶错叠成船,舀一勺珍珠糯垫底再往里添馅儿,那动作很快像是怕肉味跑了。讲究的用筷子戳三个孔——透气熟得均匀,小时候顽皮,经常拿筷子戳来戳去,洒得一地米,惹来一顿连追带骂。老派吃客爱塞蜜枣,得选金丝小枣,蒸化后渗出琥珀色糖汁;孩子喜爱添咸蛋黄,油汪汪的蛋黄得压碎了拌肉松。同学钱君的妈妈独创过“阴阳粽”:半边白糯半边赤豆,合起来像太极图。
老家熬粽子讲究“三把火”:头把猛火滚水,二把文火焖香,三把余火温情。锅盖缝钻出的水汽带着苇叶香,在蛛网弥漫的木头房梁结成青雾。粽子熬好了,腊肉的油渗进糯米缝里,亮晶晶的。小孩急着上手抓,烫得哎哟喂哎哟喂,粽子在手间孙猴子似的跳来跳去。好喝一口的老者摸出半瓶烧酒,就着粽香,码几片酱瓜蚕豆一口口抿。我总蹲在土灶下拿根筷子叉着赤豆粽蘸白糖吃,肉包的少,偶尔称,不多。入嘴糯糯的,赤豆的沙,白糖的脆,却也吃出山珍海味的独喜。手生的会把活结系成死扣,拆粽子时得连皮带肉扯下苇绳,吃了个“黏花指”。剩下的十个八个一串排在竹篮里,提起来沉甸甸的,像拎着一串小秤砣,挂在房梁钩子上。田间地头回来,放学嬉闹回来,滚水热两个,喜洋洋的垫肚子。听说最古老的粽子就出土在江城,是个朝廷高官的母亲陪葬品,其中一颗是肉粽,另一颗也是肉粽。九百年后被人用两颗肉粽认识,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些什么?
说粽子不得不提屈原。屈子投江后,百姓莫不哀伤。最开始是往里扔米粮,想给英雄留个全尸心里不难过!后来亡灵一醒慌了阵,托梦说米粮让蛟龙捡了便宜。传言蛟龙怕绿叶和青丝,这才有了艾叶包裹绑着五色绳蒙混过关。也有人说粽子被绑起来,暗示屈原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此说法不晓得屈原听了会不会辩解,中国古代有三个最著名的自杀名人,另外两个是项羽和岳飞。一个心脸面问题,一个被人陷害,只有屈原的自杀最高风亮节,不染灰尘。
长大后外面粽子见多了,难和小时候比。以前的粽子望着简单,但手法藏得深。得花心思才能品出妙义。现在超市里那些,松松垮垮蔫了吧唧,价格高的悚人,花样是多,但空心萝卜没魂儿。这已经不是过节吃粽子了,成了吃任务吃猎奇,更少了那种沉甸甸的、挂在梁下晃荡的满足。它们四仰八叉堆躺在柜台里,像涂脂抹粉腰带松松的青楼丫鬟,自吹自擂天花乱坠,有人注目停留,却鲜有提亲赎身之辈。
如果把粽子比人,那一定是个不善言辞踏实肯干的青壮汉子,没事时安静得像块铁,内敛敦厚,不多嘴,谁都能包容,哪里需要支援哪里,结结实实的发挥热量。粽子饱腹感强,能扛饿,保质期久不矫情,和同类比,比包子皮实,比汉堡老实,比卷饼踏实。明清科举的秀才,在赴考前要吃家中特意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像毛笔,谐音“必中”,讨个好彩头。粽子真是个好榜样。
选粽子有三看,一看粽叶,好的粽叶蒸煮过会发暗发黄,返青的就格外鲜绿显得刻意,二闻味道,须仔细辨别硫磺味,狗鼻子一闻就晓得地不地道。最后看煮水,淡黄色为佳。粽子不宜吃冷的,不好消化。有胆病的人要少吃粽子。
只在端午节吃一回粽子的,心肠软,端午节都不碰的,生活缺点滋味!